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

朱牧文 陈晨

朱牧文, 陈晨.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0, 35(8): 35-4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6
引用本文: 朱牧文, 陈晨.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0, 35(8): 35-4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6
ZHU Muwen, CHEN Che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Built Environment Under the ‘Jinjiang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Village Collective-Space Interaction and Its Planning Implications[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0, 35(8): 35-4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6
Citation: ZHU Muwen, CHEN Che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Built Environment Under the ‘Jinjiang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Village Collective-Space Interaction and Its Planning Implications[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0, 35(8): 35-4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6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产业驱动乡村聚落发展的特征、机理及规划对策——以江浙地区为例”(编号:5197847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朱牧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

  •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Built Environment Under the ‘Jinjiang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Village Collective-Space Interaction and Its Planning Implications

  • 摘要: 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塑造了高密度的半城市化建成环境。本文以其典型代表晋江市陈埭镇为例,从产业、村社、空间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阐释了“晋江模式”下小城镇建成环境的成因机制。改革开放之初,陈埭镇本土的社会资本促成了自下而上的作坊工业兴起,奠定了以村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村企合一、家户开发的空间格局;1990年代至2010年,村社基层治理克服外部管制压力,确保了村庄继续作为工业发展的平台,低成本空间得以存续,产业集群由此形成并不断自我强化;2010年至今,陈埭镇步入了产业转型期,在规划缺位与土地产权缺陷的共同作用下,分散的自治开发方式致使人居环境品质下降且再开发难以推进,产业结构由此被锁定,空间对村社和产业构成了负向反馈。本文最后探讨了发达地区小城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精明的规划干预来实现包容性的增长。
  • [1] 田莉, 戈壁青. 转型经济中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1(3):66-73.
    [2] 魏成, 赖寿华.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地区高密集城中村的形成——一个分析框架[J]. 现代城市研究,2006(7):25-32.
    [3] 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29(7):9-13.
    [4] 林永新.乡村治理视角下半城镇化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基于珠三角、苏南、温州的比较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5(3):101-110.
    [5] 蓝宇蕴.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J]. 学术研究, 2008(3):90-95.
    [6] 高学武, 魏国学. 城镇化视野下城中村治理困局的破解之策[J]. 宏观经济研究,2014(3):24-29.
    [7] 张京祥, 赵伟.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J]. 城市规划,2007,31(1):63-67.
    [8] 朱介鸣, 罗赤. 可持续发展:遏制城市建设中的"公地"和"反公地"现象[J]. 城市规划学刊,2008(1):30-36.
    [9] 黄世界.乡镇民营企业的崛起与乡镇治理的转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 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晋江市志[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11] 刘世定. 乡镇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区位有效性[J]. 改革, 1997(2):49-55.
    [12] 李培林.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13] 冯云廷. 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农村城镇化模式的转换[J]. 中国农村经济,2006(4):71-74.
    [14] 杜宁, 赵民. 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2011,26(1):28-36.
    [15] 史晋川. 温州模式的历史制度分析——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视角的观察[J]. 浙江社会科学,2004(2):14-18.
    [16] 原英,孔祥智.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非农化模式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53-58.
    [17] 温铁军, 温厉.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 中国软科学,2007(7):23-2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46
  • HTML全文浏览量:  3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0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