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3期

编者絮语
探索小城镇发展之路——新时代的湖州实践
潘峰华,姚致祥
2020, 38(3):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1
摘要:
湖州市小城镇转型与发展研究·专题
地理视角在小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区定位中的重要性研究——以湖州溇港为例
周尚意, 洪睿哲, 黄一村
2020, 38(3): 5-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2
摘要:
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或街区面临突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一方面是保护与开发对立,另一方面是直接利用的经济效益不足,保护经费有限。因此需要首先确定其在小城镇整体中的定位。而地理学的视角对于目前较少的针对这些地区与小城镇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浙江湖州的溇港灌溉工程遗产为例,尝试利用地理学“一横”的方法,分析历史文化景观在湖州城市整体中的功能定位。本文的结论是:第一,地理视角可以在帮助确定历史文化遗产区定位发挥重要作用。用“流”的空间关联,有助于理解溇港地区在历史上和今天的功能定位,从而为城乡规划中区域功能定位提供参考;第二,湖州城乡规划将溇港地区打造为水利、生态、文化、旅游的复合功能区,保护溇港地区,就意味着已经给其他功能区带来效益。依据造福于其他地区的效益,可以判断溇港地区水利功能和文化功能效益居首,而后才是休闲旅游和农业的效益。
长三角都市圈小城镇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朱世豪, 黄大全
2020, 38(3): 12-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3
摘要:
城市住宅价格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都市圈内部房地产市场发展迥异,体现了一个地区不同尺度之间资源配置能力和作用。本文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长三角都市圈房价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空间估计,并重点讨论浙江省湖州市小城镇房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都市圈房价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的分布特征,但省间的共通性不强。(2)湖州市房价分布受杭州房价溢出效应影响,呈现出轴线状的双中心特征,垂直于轴向东西两侧衰减。(3)都市圈核心城市房价溢出效应远大于小城镇自身核心区的集聚效应,小城市的房价水平受邻近的大城市影响显著。
织里镇外来务工者长期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问贝宁, 黄诗雯, 朱青, 杨冬雪
2020, 38(3): 19-2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4
摘要:
外来务工者在流入地拥有长期居留意愿是其愿意就地市民化的基础。本文基于2019年暑期对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外来人口进行的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织里镇外来务工者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织里镇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近一半的外来务工者有在织里镇长期居留的意愿,其中企业管理人员的长期居留意愿最强,普通工人的长期居留意愿最弱;(2)已婚、在织里镇自购住房、子女能够在当地接受教育、伴侣随迁、能够获得当地人尊重的外来务工者长期居留意愿更强;(3)外来务工者在织里镇居住时间的长短、流动范围、城市生态环境、公共设施未对其长期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高科技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为例
李奕璇, 岳嘉琛, 胡佳, 潘峰华
2020, 38(3): 27-3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5
摘要:
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受到普遍关注,但是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小镇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并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地理信息小镇的发展得益于德清毗邻杭州的区位条件,同时地方政府的战略远见和政策定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德清城市能级较低的不足。作为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过去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够在短时间内从外部吸引大量科技、人才和产业资源,塑造区域品牌,并通过高品质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打造了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未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需要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本地嵌入性。
小城镇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探讨——以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为例
杨淼, 朱青, 杨冬雪
2020, 38(3): 34-4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6
摘要: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今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传统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面临着众多的困境。本文以中国童装名镇——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通过对中小企业主及外来务工者的访谈与问卷调查,讨论其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现阶段,织里镇面临着比较优势“断档”、产业空心化、人才吸引难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完成织里镇童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在政策引导、加强规划建设、良好氛围的营造、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吸引等方面做出努力,走出困境。
湖州市织里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研究
戴洋, 姚致祥, 孙启邦, 何静
2020, 38(3): 41-4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7
摘要: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城市亟需更新,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对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更新通过更新产业空间来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则加快产业空间更新,进而加速城市更新。(2)城市更新可以作为小城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对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行更新,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具体的更新实践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准,选择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更新模式。
南太湖水乡城镇群空间演变动力与规划策略研究
魏安敏, 柳巧云, 尤智玉
2020, 38(3): 47-5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8
摘要:
南太湖水乡城镇群依托溇港水网,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如今“城、镇、村”等级有序、分工明确、相互依存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乡空间聚落体系。本文从自然地理、政治军事、产业发展、交通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该城镇群空间体系形成的具体动力机制,判断出南太湖水乡城镇群在生态文明时代将向多中心、网络化和特色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在生态景观格局、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解决策略。
运河古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探索——以湖州市双林镇为例
姚致祥, 戴洋, 张岚
2020, 38(3): 55-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09
摘要: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继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之后浙江省“两美”建设的又一重点。运河古镇作为众多小城镇中特殊的一类,由于镇区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老旧、功能严重退缩等原因,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本研究基于问题导向,重点解决“运河古镇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该如何做”一大问题,协调好“古镇与新区”“面子与里子”“保护与利用”三大关系。
数字乡村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发展路径探究
杨森, 汤星雨
2020, 38(3): 61-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0
摘要: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与开展,有利于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对当下数字乡村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基础设施不足、观念意识淡薄、专业人才阙如、要素资源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普及宣传、信息化服务体系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数字乡村的顺利推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耿艳妍
2020, 38(3): 66-7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1
摘要:
2019年6月,伴随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公布,全国共有6819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认定评审的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评估指标参半,无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更缺少智能化的评估方法。文章收集整理了6000余个优秀村落的相关数据,维度包含村落的基础特征、村落历史、自然环境、选址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六个方面。基于此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方法——决策树,研究构建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预测村落对象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村落的评价要求。同时,依据模型中各变量的关键度量值,阐述传统村落认定评估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可量化特征属性,探索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此智能评估模型可作为专家评审的有力补充,提高认定工作的效率,增加认定的及时性、准确性。省、市级传统村落的评估也可借鉴此研究使用的决策树算法,基于省、市级传统村落的样本数据,构建省、市级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为各级政府的传统村落评估做智慧化的技术支撑。
管理与治理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众包模式应用策略探析
刘海健
2020, 38(3): 73-7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2
摘要: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需要更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技术支持。众包模式已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亦可被引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众包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为基础,设置项目发包平台,将各类主体链接起来,实现地方政府、外来资本、本地精英和普通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众包平台将乡村治理任务纳入其中,重视对接包者动机与行为进行过程管理,优化乡村创业政策环境,最终提升接包主体经营能力与项目实施绩效。众包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服务平台,也是一个优化乡村治理的手段,其成功运行有赖于对乡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民情样态的深入理解。
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村庄“三生一体”策略研究——以日照市五莲县董家楼村为例
丁奇, 李俊峙
2020, 38(3): 80-8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3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保护与传承
重塑同一屋檐下的本土乡情——福州寿山乡前洋村“抱山楹居”改造设计
孙岩, 王艺霖, 邓拓
2020, 38(3): 88-9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4
摘要:
乡村中的建筑改造和设计与城市中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乡村建筑设计是基于本土思考的设计,更是思考本土乡情重塑的设计。应在乡村传统文化环境、传统文脉语境,以及传统建筑营建技艺中思考乡村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在本土设计的思想下实现乡村建设的“在地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复兴,另一方面也是本土乡情的一次重塑。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前洋村“抱山楹居”改造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今后的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尝试。
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研究——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
刘奔腾, 严海慧, 马珂, 张新红
2020, 38(3): 94-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5
摘要: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景观保护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立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互促机制的基础上,从空间整合、文化传承、时令保护三方面提出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为实证研究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乡土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验证表明,乡土景观保护能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目的。
乡村振兴
田园社区发展路径探析——以遂宁市凤凰咀村为例
张大玉, 王垚
2020, 38(3): 102-10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6
摘要:
田园社区建设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模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必将受到政府及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科学编制田园社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田园社区建设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田园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生功能”同步的田园社区发展的理念及实施路径,并以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凤凰咀村为例,对田园社区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以石家庄市平山县石榴沟村为例
杨凤云, 纪秉尘, 侯少峰, 宋晨旭
2020, 38(3): 109-1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7
摘要:
针对现阶段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评价的缺失,本文在精准扶贫视角下,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石榴沟村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在如何兼顾扶贫开发的同时,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和保护乡村景观的评价模型。通过对平山县石榴沟村、神堂关村、西下庄村、营里村、桑林口村等村落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从文化景观、产业景观和生态景观3方面选取了民居乡土特色、园圃和水体环境质量等15项指标进行研究。研究得出石榴沟村文化景观权重(0.462)>生态景观权重(0.285)>产业景观权重(0.253),从而提出贫困乡村的景观规划应把文化景观放在首要地位的结论,以期为广大乡村建设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