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9期

编者絮语
以群众满意度为基础的体检模式推动城镇建设工作
张爱华
2020, 38(9):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1
摘要:
生态景观与风貌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镇沿江风景变迁类型与特征略析——以万州、巫山、云阳为例
罗融融, 罗丹, 肖竞
2020, 38(9): 5-11,4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2
摘要:
三峡库区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地理文化单元,其区域景观系统受独特的自然要素和文化结构影响。沿江城镇依托山水环境组织城市形态与功能,形成独特的峡江城镇风景系统。三峡工程开建以来,库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剧变,城镇风景系统也随城市迁建快速演变。本文分析对比三峡库区城镇迁建方式,归纳风景系统演变与城址迁变之间的关系,梳理了就地后靠、后靠重建和异址迁建三种城镇风景系统的演变类型。并以重庆市万州、巫山、云阳三区(县)为例,概括不同类型风景系统演变模式,总结了多尺度“江—城—山”结构协同、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融合,以及风景内涵“在地性”重建等风景系统变迁的特征,并提出相应展望。
丽水碧湖平原古堰灌区景观研究
崔子淇, 郭巍
2020, 38(9): 12-2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3
摘要:
浙江西南山脉间有河流冲积形成的谷地,古人在河流上修筑堰坝用以灌溉耕作并聚居,形成了多个古堰灌区。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碧湖平原古堰灌区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将其理解为自然基底景观、水利系统景观、农业聚落景观和水利管理机制组成的自下而上的层状体系复合系统。通过文献解读、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分析出古堰灌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与道路运输对人居聚落的选址、空间形态和农田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碧湖平原古堰灌区的营造智慧,对保护古堰灌区乡土景观风貌、空间格局和水遗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
“守护”与“添新”:乡村新活力植入的策略研究——以西岭村振兴项目为例
李勤, 邸巍, 郁小茜, 周帆
2020, 38(9): 22-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4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的发展和建设备受关注。传统的营造模式已无法满足村庄对活力提升的需求,而乡村活力正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本文从“守护”与“添新”的辩证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对乡村中物质与非物质活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在“空间格局”“人居环境”“建筑风貌”和“功能结构”等层面提出了活力植入的策略,并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振兴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探讨策略的实际可行性,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空间活力植入建设提供借鉴。
基于城乡等值化理念的乡村规划探讨——以江宁长冲村为例
郭文汐, 李晓颖
2020, 38(9): 29-3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5
摘要: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如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始终值得关注。城乡等值化理念是德国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提出的规划理念,它帮助德国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的等值化,可为我国的乡村规划提供借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是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其下辖的长冲村在良好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下依然面临产业发展落后、人口空心化等问题。本文在研析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探讨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为目标的乡村发展策略,并以长冲村为例提出具体规划建议。
文化保护与传承
南安侨乡民居的区域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
屈思嘉, 陈志宏
2020, 38(9): 37-4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6
摘要:
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普查数据,研究借助ArcGIS平台建立南安民居建筑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南安民居从微观(建筑类型)到宏观(空间分布)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认为,南安民居建筑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水陆交通、文化——侨乡文化三方面的影响。据此,研究将其中的侨乡民居系统划分为沿海保护区、沿江保护区、丘陵保护区、山地保护区,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侨乡民居进行区域性保护。
“在地”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阳泉市平定县西岭村为例
陈晓彤, 王婷, 何逊, 陈欢
2020, 38(9): 44-52,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7
摘要:
“在地”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是通过运用村落与根植于其上的文化、风土、建筑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利用本地资源顺应条件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保留本真谋求发展的过程。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及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岭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西岭村现存问题及发展优势,植入“在地”的村落保护与发展理念,从人才“在地”、建筑“在地”及文化“在地”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在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新路径的同时,延伸至整个乡村发展范畴,进而促进乡村整体建设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城镇更新中帝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研究
尹秀梅, 张凯莉
2020, 38(9): 53-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8
摘要:
帝陵鉴于其特殊的遗产属性,在城镇更新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陵区保护发展与区域空间的调整更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与总结,引入共生关系,提出“城陵共生”营建策略,并以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为例,基于共生关系,从黄帝陵文化遗产的类型、现状,以及黄陵县与帝陵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复杂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以陵养城、以遗塑陵、城陵共融”的共生策略,以期为我国县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提供思路与技术参考。
理论与方法研究
新时期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变化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影响
高宜程
2020, 38(9): 61-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9
摘要:
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对于农村聚落居民点布局形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以及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农村生产组织方式逐步发生转变,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组织机制逐步替代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之相适应城乡空间布局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期农村发展背景基础上,从分析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组织机制及经营模式变化特征等方面入手,研究新时期我国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变化,进而研究提出其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居住和耕地空间组织集中化,居住形态社区化、城镇化和公共配套现代化等方面。
海南省各市县城镇化时空演进特征的主导因素与协调程度研究
刘艺
2020, 38(9): 66-73,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10
摘要:
剖析城镇化内部结构,衡量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时空演化过程。文章系统分析海南省“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发展主导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协调能力,以及不同时间各要素在各地理单元的离散程度,归纳海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发现:(1)海南省屡次承接国家和区域政策、重大项目工程,城镇化发展的“突变性”特点显著,但外部刺激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非农就业水平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 (2)海南省各市县正经历“极化—扩散”的过程,海口、三亚“南北两极”特征显著,各市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子系统协调程度的差异性逐步缩小;(3)旅游业和房地产迅速发展,土地城镇化成为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人口与土地、产业与土地的协调度不足。以期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对未来协调省域城镇发展与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
欠发达生态主体功能地域城镇化模式转型研究——以云南省景洪市为例
钱慧
2020, 38(9): 74-8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11
摘要:
欠发达生态主体功能地区由于生态的强约束和发展的弱基础而无法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传统路径。本文以云南省景洪市为例提出了欠发达主体功能地区向柔性城镇化模式转型的可能路径,提出应立足于对乡村本底优势资源的挖掘,以城乡统筹为基础,通过乡村空间多功能化带动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为乡村人口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提升乡村非农化水平,推动乡村城镇化。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景洪乡村生态、农业、非农产业等资源基础进行评价,基于不同主导功能将乡村划分为三大分区和八类功能地区。其次,针对三大分区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城镇化策略,并对八类次区域提出了产业发展指引。最后,对支撑城镇化策略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设施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空间规划与设计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镇级医疗设施评估——以中山市西北组团为例
师浩辰, 赵渺希, 王斐
2020, 38(9): 83-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12
摘要:
目前,现有的医疗设施评估研究多从可达性或均等性单一视角开展,所用数据的精确度、时效性均不足,评估结果容易产生偏差甚至误导。对此,本文选取时效性较高的POI和手机信令数据,以分级分类的医疗设施可达范围的综合覆盖次数表征可达性强度,以可达性强度和居民空间分布的耦合情况表征均等性水平,从可达性和均等性两个角度对广东省中山市西北组团的镇级医疗设施展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中山市西北组团的医疗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服务范围覆盖较大;总体均等性较好,但局部仍存在医疗设施服务强度和居民分布数量不相匹配的现象。最后文章基于评估结果将研究单元划分了四类,并针对每一类提出对应的提升策略。
从空间供求关系出发的小城镇适需性设计探索——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为例
郎宇茜, 詹立宇, 冯刚
2020, 38(9): 93-10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13
摘要:
由于传统空间资源自上而下的规划配置逻辑与实际诉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建设用地高增长、低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现阶段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的问题来看,正是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实施成果的“供给侧”与公众的“需求侧”不匹配所造成。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文中简称“西苏”)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地域自然环境、社会意识、文化价值下“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提出从空间供求关系角度出发的适需性设计理论,探索优化城市空间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匹配的设计方法,同时从满足自上而下的“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特色魅力展现”和自下而上的“人的生活、交往、认知获得”双向需求出发,解决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的问题,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小城镇空间设计方法,以期为其他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小城镇公园绿地体系防灾避险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徐畅, 费文君
2020, 38(9): 101-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14
摘要:
与城市公园绿地体系防灾避险规划相比,小城镇因在规模、选址、人口、经济和产业等方面的特殊性,其公园绿地体系防灾避险规划不能简单复制城市的经验,因此构建一套与小城镇公园绿地体系防灾避险规划相协调的适宜性指标体系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小城镇发展特点,构建小城镇公园绿地体系防灾避险适宜性指标体系,利用ArcGIS构建数据分析库,对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公园绿地体系防灾避险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迁西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体系规划有待进一步改善,公园绿地在数量上虽已达标,但未充分考虑与小城镇社会环境和灾害环境的空间关系。该评价结果不仅为小城镇公园绿地体系防灾避险规划对策的制定提供定量依据和方法支持,同时对小城镇灾害管控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与治理
美丽城镇建设的体检模式及纠偏机制研究
张美亮, 王剑笠, 易海军
2020, 38(9): 110-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15
摘要:
美丽城镇是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新时代主题,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领域行动。地方实践需要破除以往达标创建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编制实施方案可以对照省级层面三类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需落实社会主体参与的体检模式,尤其是共性指标要坚持问题导向,个性指标应强调目标向导,满意度指标主要着眼结果导向。安排建设项目需要考虑空间产权分散、利益主体多元等现实约束,重点关注目标设置动态化、项目选择合约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绩效评估社会化等规划管理转型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两大主体对行政决策的纠偏能力。
行业资讯
地方动态
2020, 38(9): 116-120.
摘要:
杂志动态
2020, 38(9):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