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2期

编者絮语
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王明田
2021, 39(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1
摘要: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议题,2021年一号文件着眼于“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部署“乡村建设行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既要重视乡村“硬件”建设,更要着眼乡村“软件”发展,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面貌焕然一新。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高度关注乡村建设工作,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反思十五年以来的新农村建设历程,尽管在理念层面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但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未充分实现要素联动、设施共享。

未来五年我国仍将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中国城镇化目标为6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以上。与此同时,大量城市消费需求将涌向乡村,城市要素下乡将愈演愈烈,带动乡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型。为实现各类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城乡同步高质量发展,必须协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首先需树立城乡等值化理念,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要获得同等的发展权。统筹县域城镇和乡村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的收入等值、公共服务等值、社会保障等值和生活便利程度等值。城、乡只是居住地域和职业类型的差异,而不再成为身份差异的标志。

其次是实现县域规划一张图,实现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强化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和开发边界底线管控,优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布局,依据城乡人口规划目标调整乡村居民点布局,以中心村为依托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乡镇驻地为支点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

再次是统筹县域人口、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资源,避免城乡两头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建立与居民常驻地挂钩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并有偿退出农村资产和资源。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乡村建设方式,以县域为平台、以规划为依据,整合各类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持之以恒地推进乡村建设工作。

最后是城乡治理一体化,在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破除城乡之间的制度藩篱。建议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县域试点工作,为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的治理模式转型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乡村振兴
基于城市网络分析法的山地聚落步行系统新建公共空间选址分析
吴琳
2021, 39(2): 5-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2
摘要:
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在旅游开发后传统村落由“单纯民居”社区转变为“民居+旅游”复合功能社区的模式,聚落空间性质与空间格局产生较大改变。传统公共空间和新建公共空间亟需为此模式解决空间识别性、路径选择、流线安排、设施合理安置等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侗寨堂安寨为例,针对山地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治理问题,利用城市网络分析法(UNA)分析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绕行情况、冗余路径、人流量、吸引力、最近设施、集聚情况7项内容,总结新建公共空间选址与山地地形、村落格局、街道系统、空间小环境的关系,探讨新建公共空间合理性选址、与传统格局融合发展路径。
西安白鹿原地区社会结构演变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研究
魏萍, 蔺宝钢, 张晓瑞
2021, 39(2): 15-19,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4
摘要: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所衍生出的社会结构,揭示其不同社会结构下公共空间响应特征规律。通过历史演变过程的追溯,总结了白鹿原地区乡村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乡村自组织—行政强干预—行政退场—行政再次干预”,其公共空间相应经历了“繁荣—异化—弱化—离散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白鹿原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强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新乡村社会结构的再关联。
基于量化分析的村落居住空间组织方式研究
虞志淳, 付艳, 邱一平
2021, 39(2): 20-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3
摘要:
针对当前村落居住空间组织方式的无序状态,本文以陕西关中农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微气候理论,借助Rhinoceros & Grasshopper平台,探究环境变量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90m×180m~120m×180m区域内,40~60户规模的聚居单元,是介于村落与街巷之间的建筑组团,这个单元是基于微气候模拟、生成与优化而形成的以开放空间为中心的民居聚合体。聚居单元具有聚集性、向心性与层级化的空间特性,是村落的基本组织单元,是构建村落空间秩序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村落空间组织方式的有益尝试。
基于竞争力模型的肥西县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策略研究
汤龙腾, 虞茜茜, 程堂明
2021, 39(2): 29-3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5
摘要:
近年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显著提高,乡村旅游如农家乐这类单一发展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大众消费者需求,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是实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GSC竞争力模型,构建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肥西县竞争力展开评价。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从夯实内在基础力、释放核心吸引力、强化支持保障力三个方面提出肥西县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旨在为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及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空间规划与设计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以重庆市兴隆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庄凯月, 杨培峰, 谭少华, 刘诗芳
2021, 39(2): 38-4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6
摘要:
正值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初步阶段,本文充分认识新时代下国土空间改革对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乡镇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与主要内容,从管控范围、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指出编制转变的新要点,并且梳理了编制技术新路径。结合《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编制实践,探索乡镇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路径,以期为量大面广的乡镇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技术范式借鉴。
新城乡关系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方法初探
孙瑞, 赵世娇, 闫琳, 王月波, 陈琳
2021, 39(2): 48-5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7
摘要: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新一轮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面临着重新审视城乡关系、判断城乡人口流动特征、系统梳理城乡空间的紧迫任务。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作为落地性规划成为了规划任务中的难点,一方面,要立足新城乡关系判断未来县域城乡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也要从乡村发展的视角解决村庄实际问题。如何统筹城乡资源,实现村庄分类发展引导,并结合村庄发展真实需求引导规划落地,是本次研究的核心任务。本文以河北省某县为例,立足新城乡关系背景,从落实上位要求、立足现实问题、实现上下统筹等方面入手,全面探索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专项内容提供技术支撑。
文化传承与保护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多尺度”识别与“双系统”解译——以川西羌族聚落研究为例
肖竞, 张晴晴, 肖天意, 曹珂
2021, 39(2): 57-65,8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8
摘要:
文章综合生物学遗传基因“碱基配对”与“DNA序列组合”原理,系统建构了从地文区域、聚落体系、聚落单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五重尺度和“空间基因”“文化基因”两大系统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多尺度”识别和“双系统”解译的研究方法,并分别拟定了包括地理分布、环境格局、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和职能导向、营造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约俗在内的传统聚落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川西传统羌族聚落为实证案例,系统识别、提取出其33项“空间基因”与21项“文化基因”因子,并就其与汉地聚落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要素识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湘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春华, 李爱娟
2021, 39(2): 66-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09
摘要:
本文基于ArcGIS10.5,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及核密度估算对湘南地区204个传统村落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方面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凝聚分布,但聚集程度不高,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东西均衡”的特征,高密度分布区为北湖区、新田县、常宁县及汝城县。(2)自然环境因素中河流水系、海拔高程与传统村落数量呈现显著负相关;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密度的负相关影响极显著;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传统村落的兴衰。以期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文化传承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为例
马锡栋, 张志豪, 都铭
2021, 39(2): 76-8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10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基所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中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建设方式愈加普遍,传统村落的乡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数量也急剧减少,历史文脉被切断。此外,落后的生活条件难以满足村民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大量的人口外迁使传统村落失去了活力。文章针对当前保护困境,立足于在地文化经济、空间、情感及社会四种属性的现状解读,从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化认知提升及传承主体培育四方面入手,提出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以此实现经济振兴、人居环境改善与乡土文化复兴,从而助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再结合鄣吴村规划实践探析保护方法的实施路径与效应,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思路与案例借鉴。
田园建筑
土楼“之间”——知觉现象学视角下土楼的过渡空间研究
车冉, 王绍森, 杨华刚
2021, 39(2): 85-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11
摘要:
土楼过渡空间是聚落居民日常居住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人的生存栖居和参与体验,然而过渡空间在聚落更新中常常被忽视而得不到重视和延续。本文以知觉现象学的视角来剖析土楼过渡空间的客观物质组成要素,解读过渡空间在土楼整体建筑空间中的叙事链接与空间组织关系的主导作用,叠加人的感知与体验,感受土楼过渡空间的独特魅力,进而呈现土楼过渡空间在当代语境下的空间组织价值和文化意义。
基于降低能耗的北京乡村民房(村民)改造建筑师设计策略研究
李哲, 刘辉龙, 苏童
2021, 39(2): 93-10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12
摘要: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乡村民房改造降低能耗建筑师设计策略研究,提出寒冷地区民房改造降低能耗建筑师设计策略指南:从规划布局、外围护墙体、屋顶、地面、外门窗、低技术生态措施等方面形成技术集成,提供菜单式选择。在政策上,响应国家高质量民房发展;在学术上,增加乡村民房改造能耗关注度,弥补现有理论不足;在文化上,通过乡村民房的改造设计保护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在经济上,降低乡村民房使用者日常运维费用。
国际视野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绿色廊道研究——以英国自然环境白皮书交通绿廊建设为例
卢玉洁, 蔡长泽
2021, 39(2): 107-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2.013
摘要:
由于城市建设等人为因素干扰,自然生境遭受破碎化、岛屿化等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持续退化,其保护工作亟待全面展开。沿交通道路、水系等的绿色廊道能够加强自然生境的连接度,恢复和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稳定城市生态结构。当前,正值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时期,为了更好地构建城市绿色网络新格局,文章针对城市绿色廊道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和报告,介绍英国自然环境白皮书交通绿廊建设的发展经验。研究梳理了英国自然环境白皮书交通绿廊建设的目标、方法和步骤,尤其是在其规划过程中建立的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以此来综合分析各地段的生态状况并辅助决策。上述分析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城市绿色廊道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国内地区的绿色廊道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2): 116-116.
摘要:
地方动态
2021, 39(2): 117-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