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邱扶东,马怡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J].中国名城,2016(8):89-96.

[2] 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6-92.

[3] 张定青,王海荣,曹象明.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进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5):70-75.

[4] 龚道德,袁晓园,张青萍.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模式运作机理剖析及其对我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17-22.
[5] 王亚男,陈喜波.基于全域历时态的京杭大运河景观遗产价值判断与保护利用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8):59-65.
[6]
[7] 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2-5.
[8]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9] 南竣祥,梁爽,李海泉,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秦蜀古道遗存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5):52-57.
[10]
[11] 王建国,杨俊宴.历史廊道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探索——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案例[J].城市规划,2017,41(8):65-74.

[12]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2):203-208.

[13] 刘雪丽,李泽新,杨琬铮,等.论聚落交通遗产的活化利用——以茶马古道历史古镇上里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93-102.
[14] 曲蒙,刘大平.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以中东铁路干线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为例[J].建筑学报,2017(8):100-104.
[15] 李和平,王卓.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抗战遗产廊道体系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7):86-93.
[16] 李永乐.线性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群: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J].东南文化,2017(2):21-27.
[17] 马可莉,顾康康,储金龙,等.徽州古道空间特征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26(2):81-88.
[18] 张亮.徽州古道的概念、内涵及文化遗产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5(9):37-43,192.
[19] 文克·E·德拉姆施塔德,温迪·J·杰里施塔德,徐凌云,等.景观生态学作为可持续景观规划的框架[J].中国园林,2016,32(4):16-27.
[20] 陈昕,彭建,刘焱序,等.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地理研究,2017,36(3):471-484.
[21] 陈琪.徽州古道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2]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