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6期

编者絮语
以乡村社区群落模式推进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
王明田
2020, 38(6):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1
摘要:
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姚石, 吴淑莲
2020, 38(6): 5-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2
摘要:
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实现新时期城乡关系均衡发展。国内城乡融合的相关研究已历经30余载,其成果需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1999—2018年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通过对文献收录时间、文献作者及机构分析,可以发现,近20年国内学者在该领域发文数量逐年攀升,但成果的认可度较低,且研究机构单一、机构间合作较少。基于可视化分析,运用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果得到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三个研究热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水平评价及路径分析)。在对上述三个研究热点简要述评的基础上,以期预测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土地发展权重构下的土地整备模式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杨恒
2020, 38(6): 12-1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3
摘要:
文章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出发,指出存量土地更新中“争地”背后的“争权”逻辑,提出一种针对存量用地更新的土地整备模式——在“规划集成”前提下,通过政府主导的土地重划机制,直接从土地产权的空间调整入手,平衡地方政府、土地权利人、社会资本方在土地增值收益与社会公共职责之间的利益博弈,保障更新过程中公益性项目、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落地。进而对以土地发展权为支撑的土地整备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使存量土地实现多元价值的共赢与分配公平。
空间规划与设计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路网一体规划探索——以界首市为例
曹庆锋, 孙磊
2020, 38(6): 18-2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4
摘要: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规划设计,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提出了要实现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的新要求。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城乡路网一体化规划的新要求,文章以安徽省界首市全域快速通道规划为例,以现状路网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为主线,结合界首市提出的城乡融合下的“六个全市域”规划体系,重点从全域覆盖、全要素协调和全过程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实践尝试,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下的界首市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路径,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以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大都市周边城镇转型与提升——以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为例
黄婧
2020, 38(6): 26-3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5
摘要:
大都市周边城镇处于城市发展边缘,接受中心城辐射而成为城市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同时也面临接受中心城部分城市功能转移、自身城镇职能转变的冲击。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按照结构传导、严守人口和用地底线、实施四线管控、保障生态修复优先等规划原则,以新一轮规划促进城市转型和功能提升。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为例,提出大都市周边城镇功能提升的相关策略。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索——以丽江石鼓特色小镇为例
刘小妹, 苏航
2020, 38(6): 36-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6
摘要:
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是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与学术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原则,总结提出遗产综合展示、特色产业发展、区域联动发展三个层次的遗产利用方式;并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特色小镇为例,探讨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在石鼓特色小镇规划实践中,确立“保护与利用规划统筹”的规划主线,重点实行“四个统筹”的规划策略,包括统筹“长江第一湾”与“石鼓特色小镇”生态保护,统筹“长江第一湾”与“石鼓特色小镇”联动发展,统筹存量与增量空间风貌协调,统筹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在保护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对遗产资源三个层次的利用,从而实现石鼓国家级精品旅游休闲特色小镇创建培育、“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理景观标志“长江第一湾”科学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双重目标。
诺利地图视角下的聚落公共空间研究——以江西渼陂村为例
尚小钰, 杨哲
2020, 38(6): 45-5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7
摘要:
传统村落空间研究及其传承保护正在成为乡村振兴和遗产保护的重点。目前在村落公共空间特性的研究分析上出现了各类空间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讨论了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乡村的诺利地图分析方法。以江西渼陂村诺利地图为例,分别从局部和整体的角度入手,深入探究了诺利地图在其公共空间体系特点上的表达优势。本文提出的诺利地图相较于传统空间分析方法,不仅对已有研究局限点有进一步的突破,也更加完整、直观地展现了乡村公共空间体系的整体性、连续性等特点。诺利地图这种特殊的图底关系表达在公共空间体系上所具有的研究优势,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及全域空间认知下的乡村营造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生态景观与风貌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林盘智慧——林盘文化景观韧性研究
吴霜
2020, 38(6): 52-5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8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引发了各个行业对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的思考,而城乡规划与建设也必须重新审视已有的惯性思维。四川省成都平原的林盘作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以其离散型分布模式维持了千百年来在遭受外界压力和冲击时的韧性,支撑了“天府之国”的长期繁荣。本文基于对林盘空间格局和场镇作为农村传统社会服务空间节点的分析,提出了保持乡村聚落空间间隔与发挥农村基层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旨在推动传统知识和生态智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文化景观抵御外界冲击或灾害的能力,以筑牢成都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县域特色风貌与魅力营造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崔思达, 阿拉太
2020, 38(6): 58-6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9
摘要:
为顺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风貌的塑造与管控应从原有的以城镇为主要对象的规划,发展为“大尺度、多要素、全覆盖”的涵盖整体国土空间范畴的规划。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为例,探究国土空间规划新视角下县城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即从现状特征和问题出发,突破原有的城镇建成区尺度范围,对县城全域风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先提出整体风貌格局,再从全域范围内自然风貌与城镇建成区风貌两个层面共同管控和塑造,以应对在国土空间治理的发展思路下对风貌营造规划的新需求。
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以重庆南川大观乡村旅游中心区为例
李娜
2020, 38(6): 67-7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0
摘要:
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乡村旅游的体验性。本文从体验的角度入手,以重庆南部的南川市大观镇乡村旅游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基于“农耕生活方式”,进行农耕体验内容设计。结合体验内容的设计,在“CDTA”体验模型的指导下进行景观体验空间和区域的打造,以期为从体验的角度进行的乡村旅游区规划和设计提供新思路。
文化保护与传承
战争防御背景下的中原传统乡村防御聚落特性研究
葛毅鹏, 冒亚龙, 关杰灵, 谢函笑
2020, 38(6): 72-8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1
摘要:
文章运用历史社会学、考古学和建筑学方法,基于战争与防御背景,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中原地区军事化社会与乡村防御聚落的关系、乡村防御聚落的长期演变及其建构。研究结论包括:(1)中原乡村聚落堡寨化现象随战争周期性再现,防御性是凝固在中原聚落的地域性特征之一;(2)中原聚落防御体系在史前至封建末期的长时段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3)明清至民国的中原各类乡村防御聚落在防御思想和设施类型两方面相似,但因其社会背景、意识形态、修建动因、财力物力、人员素养的差异而呈现不同样态。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以山东省山西街村为例
王倩, 逯海勇, 程世超, 于东明
2020, 38(6): 83-9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2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文化和历史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被破坏,为今后的保护发展带来巨大困难,因此空间结构的研究对于未来村落的保护发展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山东省泰安市山西街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本研究通过空间句法的凸空间分析法、轴线分析法,选取整合度、可理解度、深度值等参数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定量分析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该村由环路包围而成,其道路层次较为分明,街巷宽度与两侧建筑物空间比例协调,尺度感较好;其中主街、环街及其沿街空间的空间整合度最高,村落整体可理解度较高,整体深度值较低,村落位置于大汶口镇可达性较好。整体而言,该村落既相对开放又保持着自身独立性,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应注重街巷独特的空间格局保护与整治,同时给予上述分析中呈现的有意义空间更多关注。
管理与治理
行动计划导向下城镇风貌导则编制路径研究——以《聊城市小城镇特色风貌规划设计导则》为例
喻晓, 赵亮, 张宣峰, 陈海涛
2020, 38(6): 92-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3
摘要:
近年来,我国城镇风貌的研究逐渐由规划编制转向实施管控引导,但由于风貌规划缺乏明确的法定地位,相关技术标准文件对规划编制的指导管控作用较弱,导致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存在调整随意性大、可操作性较差、控制管理不足等问题。本文确立了宏观总体引导、微观详细控制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风貌实施控制引导技术体系。以城镇作为风貌控制基本单元,采用横向区域协同、纵向要素控制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当前风貌导则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行动纲领、行动建设、行动管理三个层面制定了城镇风貌导则思路和主要内容,探索行动计划导向下的城镇风貌实施路径。旨在构建具有指向性、整体性、针对性、差别化的风貌设计导则,提高城镇风貌规划的严肃性、建设的可实施性及管理的可持续性。
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户籍选择逻辑与政策导向——基于山东省数据
李文茂
2020, 38(6): 99-10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4
摘要:
文章基于山东省的数据分析,发现县域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多为城镇扩张导致的就地转移人员和周边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城乡两栖人员构成。与大城市不同,县域城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户籍关联性不强,且城乡户籍含金量正经历此消彼长的过程。由此,县域城镇农业转移人口问题政策选择的关键并不是引导农村籍人口在城镇落户,而是着眼于跨越城乡状态下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提升其融入城镇能力并充分保障农村权益。
乡村振兴
我国台湾地区当代乡村人文环境源流及其建构路径研究
黄庄巍, 许勇铁
2020, 38(6): 104-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5
摘要:
乡村人文环境由乡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积淀融合而成,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维度下乡村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论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分析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历史源流,剖析台湾地区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原则、方法与特征,总结以地域化、生态化、创新化、细腻化为特征的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建构路径,并通过两岸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对比,以期对祖国大陆的乡村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基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西北城郊型村庄空间调控探略——以西安市阎良区为例
余侃华, 任梅梅, 侯全华, 张薇
2020, 38(6): 110-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6
摘要:
本文以城郊型村庄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投资、产品、环境、设施、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困境为导向,立足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在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的驱动下,探讨基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城郊型村庄融合发展模式、特征及危机应对措施。基于西北地区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村庄规划的实证,在解读现状和梳理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交往、供需关系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指向,提出空间整合、文化融合、设施一体、体制创新等空间调控策略,以纾解城郊型村庄发展困境,为创新村庄转型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