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10期

编者絮语
做好行业科技期刊 建设科技文化强国
彭震伟
2022, 40(10):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1
摘要: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近三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科技创新成果都选择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科技期刊肩负服务国家大局、服务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建设是中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学术期刊承载着学术共同体对作者学术成果认定的重要功能,其认定过程和群体互动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20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 37号)。坚守学术诚信、培养优良学风,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是学术出版工作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学术出版风气影响学术风气,学术风气影响社会风气,科技期刊建设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建设行业拥有一大批严谨踏实、勤奋上进的科技工作者,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中孜孜以求,如何服务好科技工作者,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是行业科技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在给我们的科技期刊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期刊基本工作选题组稿、同行评议、编辑出版、宣传营销四环节中,如何适宜地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更好地实现学术价值引领、学术质量提升、出版质量控制、学术影响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是科技期刊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作为规划建设行业中面向小城镇及乡村地区的专业特色期刊,期望立足办刊宗旨,不忘初心,不断学习,促进行业学术交流,拓展行业学术前沿,服务行业科技工作者。希望我们能够团结起来,为我国的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论与方法研究
新型城镇化下黔中地区乡镇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研究——以安顺市26个乡镇为例
赵梦龙, 耿虹, 李佳佳, 陈实, 高鹏
2022, 40(10): 5-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2
摘要:
贵州省安顺市自成为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城市周边土地承受自然资源和城市扩张的双重影响,原本受地形和交通约束的乡镇用地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发生一系列演变。为此,本文运用遥感影像处理与识别技术,选取用地核密度、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扩张度、用地类型重要指数等指标,分析其2010年、2015年、2020年的用地规模和类型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镇用地经历了散点式集中分布、点轴集中分布和成片集中分布三个阶段,呈现由东向西拓展过程;(2)用地类型从以居住用地为主的模式逐渐向以居住、工业、商业、公共服务复合的多元化用地模式转变,各类型用地规模均衡扩张,扩张方向逐渐变多;(3)不同类型乡镇数量逐步均衡,工业驱动型乡镇取代农业驱动型乡镇占据主要地位。影响用地演化的因素不断增多,其中交通区位因素影响力不断增加,各主导因素影响下的乡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洞庭湖地区城镇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对生态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晓华, 宁启蒙, 王心怡, 曾志伟
2022, 40(10): 16-22,4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3
摘要:
保持洞庭湖地区生态健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伴随着城镇空间的无序扩张,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本文基于扩张速度指数、扩张强度指数与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2010—2020年洞庭湖地区城镇空间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并通过指数回归模型探索城镇空间演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洞庭湖地区城镇空间加速扩张,城镇面积增长了232.7km2,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四周区域,整体呈现多点集聚状态且不断向周边区域拓展。(2)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波动状态,表现出改善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等、一般和较差的区域向周围扩展。(3)研究期间,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城镇空间扩张强度呈现负相关。以上研究发现可以更好地为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优化提供参考,同时为洞庭湖地区及其他湖区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黄河流域村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朱晓雯, 石云, 马小燕, 李建华
2022, 40(10): 23-3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4
摘要:
研究综合运用O-ring函数、GIS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不同尺度、不同地理分区黄河流域村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为不同区域分类施治推进乡村高质量集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流域尺度上村庄呈现低密度小规模集聚。村庄密度由所在的第三级阶梯向第一级阶梯递减;东、中部经济带高于西部经济带;城市群普遍高于非城市群。(2)省、市、县单元村庄密度强烈正相关,流域流经的一级阶梯村庄呈HH聚集,二三级阶梯呈LL聚集。各省村庄空间分布在小尺度上集聚,大尺度上集聚、均匀和随机三种格局交替呈现。(3)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高程和GDP是流域村庄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经济、区位等因素对村庄空间分布的交互影响呈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
乡村振兴
“三生空间”融合视角下海岛山地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宁波象山县南田岛为例
赵万民, 常林欢, 孙爱庐
2022, 40(10): 31-4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5
摘要:
随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海岛山地乡村在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但同时海岛山地乡村空间问题也逐渐凸显。海岛山地乡村受地理环境阻隔、地形复杂变化、区域发展条件不均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出现产业经济发展瓶颈化、内部功能结构异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重构优化乡村空间。本文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内涵,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南田岛为例,从“三生空间”视角解析海岛山地乡村空间,总结出生产空间:山海林田多元,但发展失衡、空间无序;生活空间:聚落空间布局有机,但设施滞后、空间异化;生态空间:山林岙湾风貌独特,但灾害干扰、空间恶化等特征与问题,进而提出激活海岛特色产业,村落协作发展以促进生产功能;公服流动配置,人居空间特色营造以优化生活空间;山海林田生态重塑,绿色景观锲入以完善生态空间的海岛乡村空间优化策略。
基于移动端可视化叙述性偏好法的长三角乡村旅游偏好研究
姚栋, 王琦, 孙婉桐
2022, 40(10): 42-50,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6
摘要:
游客意愿偏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研究方向。以获取大样本为目标,本研究开发了基于移动端的可视化叙述性偏好(SP)法,从“游、娱、吃、住、行”五方面模拟长三角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离散选择模型拟合结果,总结不同人群的乡村旅游要素偏好及时间支付意愿。研究发现:(1)游客最喜爱的乡村旅游要素依次为“自然景观”“星级民宿”和“农活体验”;(2)亲子家庭对长距离车程的接受度最高,对“农家饭店”和“规范住宿”的需求较高。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自下而上的量化依据。
“生态—文化”联动视角下草原聚落乡村振兴营建策略研究——以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嘎查为例
张梦圆, 荣丽华, 党慧
2022, 40(10): 51-5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7
摘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衡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振兴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推出生态、文化的相关保护政策以来,草原聚落振兴效果显著,但增速渐缓,还需继续挖掘内在动力因素,扩大可持续发展前景。本文通过辨析草原聚落生态、文化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内生关系,从“生态—文化”联动视角,提出聚落营建策略。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嘎查为例,首先从生态、文化两个维度识别多元要素;系统梳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聚落可持续发展生态基底,强化地域性文化特色;以时间、空间角度植入多元功能,完善聚落“三生”服务;再叠合上述成果,辨析各聚落发展极核;打破行政边界,立足全域,构建多极化区域联动格局,促进聚落高质量发展。最终打造生态优、文化荣、产业兴、人居乐的草原聚落,以期为此类地域特色的聚落营建提供借鉴。
双重生活圈背景下的近郊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以重庆市板桥镇为例
尹舒, 张钟虎, 张晨阳
2022, 40(10): 60-6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速扩张,并衍生出区别于城镇和传统乡村的大都市近郊空间。在都市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同作用下,近郊村镇的生活圈在本级行政区内发展的同时,也会向中心城镇扩散,由此产生“城市—村镇”的双重生活圈现象。受此影响,呈现出近郊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闲、中心城镇过饱和的失衡现象。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为例,分析近郊村镇不同行政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使用现状,提出近郊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办法。研究发现,近郊村镇的文化、科技与行政管理设施的服务主要在镇域生活圈范围,教育和医疗设施的服务则更多在市域生活圈范围;不同村落的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选择倾向性存在较大差异;近郊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点存在一定规模集聚效应。
生态景观与风貌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风貌管控逻辑与策略应对
林伟鹏, 高宁, 程亮
2022, 40(10): 69-7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09
摘要:
乡村风貌是特定乡村地域独特精神气质和地方性特征的灵魂所在。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也是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实践观下的乡村风貌“要素—行为—价值”三位一体的概念内涵与实践逻辑。针对乡村风貌管控中村庄行为价值引导缺失、规划传导模糊、乡村主体参与不足等困境,从乡村风貌管控层级化内容体系、规划传导路径、协作行动框架三方面明确管控逻辑和行动框架,并从资源整合、行为引导、实践自主等方面探讨乡村风貌管控的策略应对,旨在为乡村振兴中乡村风貌提升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藏区小城镇风貌特色塑造策略研究——以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日镇为例
王娜, 唐相龙
2022, 40(10): 75-8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10
摘要:
加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极大促进了青海藏区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也使得小城镇的“趋同化”“内地化”现象愈发严重,逐渐失去了自身特色。据此,本文以小城镇风貌的概念和风貌构成要素体系为基础,从自然、人文及人工环境方面对青海藏区小城镇风貌进行了整体认知,系统总结了构成青海藏区小城镇风貌特色的基本要素,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为例,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风貌特色的塑造方法,提出了明确风貌定位、构建风貌结构、引导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并为青海藏区小城镇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文化保护与传承
浙南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研究
张泳江, 洪艳, 林立
2022, 40(10): 84-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11
摘要:
浙南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有着显著的生态与景观资源优势,由于山地的阻隔使其受城镇化、现代化侵蚀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更加原真性的村落文化。但同时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受地形、区位等要素影响,其活力缺失问题愈加严重。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山地传统村落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探究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对于浙南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强弱关系为:“景观与生态” >“公共设施服务” >“产业与人文” >“空间尺度特征”,其中“景观与生态”与“空间尺度特征”通过其他要素间接影响公共空间活力,“公共设施服务”与“产业与人文”直接影响公共空间活力。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有机更新视角下的古城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评价——以绍兴古城为例
许冠杰, 陈秋晓, 陈信, 章明宇
2022, 40(10): 93-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12
摘要: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可拓展国土空间资源,亟需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从古城保护与发展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诉求出发,本文梳理地下空间协同有机更新的思路,分析影响古城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因素,构建适用于古城或具有历史文保价值的老城区的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绍兴古城为实证研究范围,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方法,评估古城地下空间开发需求度和适宜性,从资源供需关系角度框定古城地下空间优先开发区域,给出地下空间更新策略与规划建议,为绍兴古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管理与治理
2000年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政策与实施绩效——四大区域的比较研究
杨明俊, 赵雪琪
2022, 40(10): 102-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13
摘要:
由于区域发展的巨大差异,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小城镇发展基础和所处阶段各不相同。2000年以来,江苏省小城镇建设政策经历了“建设软硬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质”的过程;而河南省、辽宁省和陕西省小城镇建设政策基本上处于“提升工业化水平—建设软硬设施”阶段。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下,各区域小城镇建设政策大致上经历了以中心镇或重点镇为主的择优培育政策,逐步向以品质为导向的特色化政策转型,各区域之间较为相似。但由于小城镇的基础实力和政府的实施能力,各地区建设政策的实施绩效显著不同。
精明收缩视角下边缘小城镇“差异化、结构化”发展路径——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孙雅文, 谭少华, 高银宝, 申纪泽
2022, 40(10): 110-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0.014
摘要:
边缘小城镇面临发展滞后、人口外流等困境,空间区位及经济发展“边缘化”加剧了其收缩转型发展的难度。研究通过分析边缘小城镇立足区域格局和整合要素资源的收缩发展关键所在,尝试植入“蔓藤城市”及“人居环境科学”规划理念,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提出“差异化、结构化”的精明收缩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体实施路径:(1)通过优化城镇空间网络体系、打造北部核心物流空间、构建生态保育安全格局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的效益增长;(2)通过创新全域复合旅游、振兴工业异地发展、流动置换县域人口、优质提升生活空间、融合多元地域文化实现城镇自身的“结构化”空间收缩。城口县收缩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实践可为相关边缘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行业资讯
地方动态
2022, 40(10):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