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11期

编者絮语
浙江乡村建设——探索共富之路
陈前虎
2022, 40(11):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1
摘要:

近十年来,浙江省不仅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继续领跑全国各省区,而且在消弭城乡差距和省内区域差距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这是浙江省乡村建设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2021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5247元,比全国均值18931元高出近1倍,比十年前提高了2.2万元以上。与此同时,省内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低的丽衢地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收入提高更快。其中,衢州市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9266元,十年累计增长203.7%;丽水市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6386元,十年累计增长237.9%。两市虽然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值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远高于全国均值。2021年,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减至1.94,比十年前缩小了0.43,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是什么力量让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持续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毫无疑问,在新时代奔赴新征程中,探究这一奥秘,对于全国层面的共同富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不仅具有实践层面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而且极具理论研究价值。

为此,本期专题聚焦浙江省乡村建设,共选取了7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地域、不同尺度和不同视角对浙江省乡村建设展开研究。其中,《浙江省乡村建设成效的总体评价与发展思考——基于三个样本县的调查研究》一文基于住建部组织开展的“2021年乡村建设评价”工作之浙江省乡村建设评价工作的阶段成果,采用参考比较的评价思路,对浙江乡村建设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分析,在总结浙江乡村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思考面向新时期更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建议和展望。其余6篇文章分别就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制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产业链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模式、乡村单元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业主导型村庄规划建设、面向外来人口包容性的城中村改造策略等议题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浙江共富”奥秘,以飨读者。

新时期浙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专题
浙江省乡村建设成效的总体评价与发展思考——基于三个样本县的调查研究
陈前虎, 孙莹, 洪明, 王岱霞, 杨宁, 李航
2022, 40(11): 5-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2
摘要:
本文基于对浙江三个样本县乡村建设评价工作,采用参考比较的评价思路,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四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与村民满意度比较,以及地区内部差异比较,对浙江乡村建设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分析。在对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浙江乡村建设成效,思考探讨面向新时期更高质量发展目标,浙江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新时期乡村建设工作和乡村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制度探索——以松阳县为例
葛晓丹, 杜瑞雪, 吴宦漳, 林晨烨
2022, 40(11): 17-2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3
摘要: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管理体系,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依然面临诸多现实的制度困境,缺乏长效的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缺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制度保障,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本文构建了以“载体—要素”为主体的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制度分析框架,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例,通过梳理品牌、机构、技术、资金、人才、平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解析松阳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的制度体系。总结得出“松阳模式”的经验在于注重全域品牌打造,理顺多部门管理的体制机制,规范资金使用方式和标准及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期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提供借鉴。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邱子懿, 李航
2022, 40(11): 25-31,7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4
摘要: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党和国家部署的重大战略。县域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其城乡融合水平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本文在梳理现有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提出了县域城乡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框架,并以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城乡融合的先行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为例,对其城乡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并概括出安吉县的特色发展经验,以期为后发地区的村镇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安吉县在城乡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方面均领先于全国村镇,其城乡融合发展路径表现为生产上引导城乡产业差异化发展、生活上构建村镇“生活圈”城乡设施网络、生态上严守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本色。县域城乡融合的“安吉模式”不仅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提供了经验对策,也对现有的县域城乡融合理论研究作出一定补充。
产业链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桐庐县横村镇凤联共富区为例
曹志奎, 吴孔路, 陈雪萤, 李肖锋
2022, 40(11): 32-4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5
摘要: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为乡村提供物质基础和基本经济活动场域。本文从产业链理论视角将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拆解为组织合作、价值创造和空间形态三个维度的行动,并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横村镇凤联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例,探索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在实践中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实践困境主要在于“合作导向缺引领、产业发展缺平台、设施配套不完善”三个方面。横村镇的应对策略一是在组织合作维度上,成立党建共富联盟,鼓励乡贤回归,培养乡土人才,引领本地产业发展;二是在价值创造维度上,构建供应链和产业基地,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本地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三是在空间形态维度上,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为就业和消费人口及家庭提供宜居宜养的乡村环境。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基于乡村单元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杭州灵山乡村单元为例
吴昊, 陈前虎, 黄鹏奇, 金霜霜
2022, 40(11): 41-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6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传统以单个村庄为对象的规划模式难以满足新时期村庄发展诉求,需打破固有路径,将多个村庄划分乡村单元,推动乡村发展由“单打独斗”走向“共同富裕”。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灵山乡村单元为例,在总结国家及浙江省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基于乡村单元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提出了灵山乡村单元规划的五大策略:一是统一标准+多规融合,绘制乡村单元“一张图”;二是空间管制+三线划定,强化乡村单元底线管控;三是用地优化+集中连片,有序引导村庄精明收缩;四是存量盘活+科技引领,推动村庄产业迭代升级;五是刚性图则+弹性留白,保障村庄发展有机更新,以期为未来其他地区的村庄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国土空间背景下浙南地区工业主导型村庄规划的困境与实践探索
汪珠, 刘曼
2022, 40(11): 50-5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7
摘要:
浙江是传统的民营经济大省,大量的小微企业分布于乡村地区,构成了地方块状经济基础。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此间工业主导型村庄普遍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其发展要求又进一步受到建设指标、耕地保护、企业入园等约束,使村庄规划较难推进。文章通过浙南C村村庄规划实践,代表性展现该类村庄的普遍现状和问题,分析在规划编制中各方主体的核心诉求及背后原因,将主要矛盾概括为“盘活流量指标”和“村庄资产增值”两个核心点,提出多方参与、协商共赢的编制原则,形成整体更新、集中布局,提高建设强度、减少建设用地的布局方案,解决村庄的发展、环境、指标等问题。另外,为保障规划的实用性,还探索了同步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增加城市设计、指标管控内容等试验性做法,以期为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面向外来人口包容性的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以杭州市杨家牌楼为例
卢国庆, 陈依睿
2022, 40(11): 57-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8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土地城镇化迈向人本城镇化,城中村外来人口市民化问题日显迫切和重要。然而,外来人口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城中村改造中普遍面临着居住权丧失、公共服务剥夺、空间隔离加剧、归属感缺乏等不包容困境。为此,本文引入包容性理念,构建外来人口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策略框架,提出包容性城中村改造应以住房供应包容、公共服务包容、交通出行包容、社区关系包容、治理主体包容为目标,在具体规划策略要素实施时遵循公平、共享、平等、健康、可持续5大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杨家牌楼城中村为例,厘清外来人口所面临的非包容性问题,探讨其包容性规划响应机制,以期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有益参考。
调查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先发地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苏州市为例
方晓璐, 雷诚
2022, 40(11): 66-7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09
摘要:
顺应城乡发展新形势,我国城乡一体化先发地区有条件和必要率先转变发展理念,探索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本文以典型城乡一体化实践先发地江苏省苏州市为例,通过梳理苏州城乡发展历程和城乡发展现实困境,提出新时代背景下苏州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新内涵,即城乡间“可流动、无障碍;可整合、无浪费;有差异、无差距”的要素双向融合,而供给侧改革有望从“制度改革、要素创新、供给转型”三个方面助力城乡融合水平跃升,对此构建了“改革制度供给、突破城乡壁垒;创新要素整合、优化城乡结构;转型供给模式、活化城乡价值”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城乡一体化先发地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提供发展思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乡村社区安全空间防控策略研究
朱超萍, 连长胜, 黄源成
2022, 40(11): 73-7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10
摘要:
乡村振兴带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也给当下乡村社区安全空间防控造成隐患。本文通过对传统乡村社区空间特征和类型进行分析,将防卫空间理论与整体空间理论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区域—村域—邻里单元”三个空间融合的整体联防控制策略;同时在探讨各空间层次的防控空间要素和空间组织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空间“分层、分界、整合”的具体防控策略和邻里空间安全防控措施,为当下乡村社区安全空间的整体联防控制提供实践指导。
“紧凑城市”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启示——兰斯塔德和香港紧凑城市建设经验
缪杨兵, 张婷, 黄鼎曦, 解永庆
2022, 40(11): 80-8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11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紧凑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紧凑城市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尺度、多等级城镇的“紧凑”,体现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综合组织的集合形态,但目前我国对于紧凑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仍处在初级阶段。本文深入剖析荷兰兰斯塔德和中国香港两个地区建设紧凑城市的模式,比较高密度利用导向和混合化利用导向下紧凑模式的异同,总结相关经验,并从批判性角度分析紧凑城市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最后,本文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价值导向,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监管、政策与技术保障等角度提出将紧凑城市理念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路径,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绿色低碳村镇
基于碳排放、碳汇的县域城镇体系优化——以广西全州县为例
郑全义, 文正敏
2022, 40(11): 88-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12
摘要:
“双碳”目标的提出开启了广泛深刻的变革,国土空间规划应积极响应落实低碳发展。其中,作为发展框架的城镇体系是协同低碳发展的有效抓手,而作为基本单元的县域城镇体系能够最为直接、有效地协同低碳发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为例,探究乡镇碳排放量、碳汇量核算方法,分析县域碳排放、碳汇特征,进而按照“碳功能分类—碳功能定位—产业引导”的思路进行县域城镇体系优化,以期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文化保护与传承
大运河汶上段运河体系和运河聚落分布特征研究
宋凤, 戴永菲, 魏新华, 王越
2022, 40(11): 95-10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13
摘要:
大运河作为历史上里程数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重点运河水利工程,发挥给水、防洪、漕运等功能,对沿线传统人居环境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聚落营建智慧息息相关。大运河流经济宁汶上县,此地全线海拔最高、治水工程难度最大、水工设施最多、运河管理系统最复杂。明清时期,当地商贸经济繁荣,促使典型运河聚落形成。本文聚焦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从解读汶上县水环境变迁和运河体系入手,通过地理信息数据统计,对运河聚落数量和定位做出判读。同时深度剖析历史文献资料,梳理运河聚落分布特征和发展脉络,发掘聚落成因的规律性。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探讨运河聚落发展建议,以期对大运河文化带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现实指导。
小城镇文化传承的探索——以延川县文安驿镇为例
史怀昱, 臧喆, 陈健
2022, 40(11): 105-1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14
摘要:
我国拥有大量地理风貌、自然禀赋、文化资源独特的小城镇,他们承载着众多宝贵的自然或历史文化遗产,对我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为例,从构建文化脉络、协调文化环境和突出文化主题三个方面对该镇的文化保护传承进行了探索。笔者认为小城镇文化传承首先要着眼整体视角,在区域内建立起连贯的文化脉络,从而构筑系统性保护传承体系的基础。其次,本着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思维,协调保护小城镇的山水格局和自然资源,统筹镇村环境和文化传承利用互惠关系。最后,坚持以用促保,结合文化资源脉络,组织空间建设,以文化场所、要素为窗口突出展现文化特质,让文化遗产成为城镇的特色标识。研究结论提出既要从全域角度延续文化,也要从全要素角度提升价值,以此促进文化资源在城镇建设中的发展与保护,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红色文化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红军长征出发地福建中复村为例
向刚, 郭海鞍, 刘海静, 钱玉斋
2022, 40(11): 112-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1.015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乡村是孕育红色文化的摇篮,红色旅游为具备相关资源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新的方向。本文分析总结了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趋势、机遇和挑战。针对以红色文化作为发展切入点的传统村落,从规划设计、功能策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四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技术策略。最后以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为案例,对这些策略在项目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2, 40(11):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