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

储金龙 李瑶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李久林.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 37(12): 46-52,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8
引用本文: 储金龙, 李瑶, 李久林.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 37(12): 46-52,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8
CHU Jinlong, LI Yao, LI Jiulin.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Path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Patch- Corridor-Matrix': A Case of Huizhou Ancient Road[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19, 37(12): 46-52,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8
Citation: CHU Jinlong, LI Yao, LI Jiulin.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Path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Patch- Corridor-Matrix": A Case of Huizhou Ancient Road[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19, 37(12): 46-52,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8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特征、形成机制及对乡村规划的启示”(编号:51678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储金龙,安徽建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李瑶,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久林,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TU982.30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Path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Patch- Corridor-Matrix": A Case of Huizhou Ancient Road

  • 摘要: 徽州古道蕴含历史与文化底蕴,对徽州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通过GIS平台选取遗产斑块密度、β系数、空间整合度指标,以徽州古道为例,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价,量化分析并总结出徽州古道现状特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徽州古道与沿线村落密切相关;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整体出发。并从斑块更新与活化、廊道连接与优化、基质保护与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途径。
  • [1] 邱扶东,马怡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J].中国名城,2016(8):89-96.

    [2] 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6-92.

    [3] 张定青,王海荣,曹象明.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进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5):70-75.

    [4] 龚道德,袁晓园,张青萍.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模式运作机理剖析及其对我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17-22.
    [5] 王亚男,陈喜波.基于全域历时态的京杭大运河景观遗产价值判断与保护利用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8):59-65.
    [6] 李飞,马继刚.我国廊道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滇、藏、川茶马古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2):136-140.
    [7] 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2-5.
    [8]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9] 南竣祥,梁爽,李海泉,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秦蜀古道遗存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5):52-57.
    [10] 王建辉,程宝银,吕志才.基于多时相DOM的线性文化遗产自动化监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44(1):77-83.
    [11] 王建国,杨俊宴.历史廊道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探索——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案例[J].城市规划,2017,41(8):65-74.

    [12]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2):203-208.

    [13] 刘雪丽,李泽新,杨琬铮,等.论聚落交通遗产的活化利用——以茶马古道历史古镇上里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93-102.
    [14] 曲蒙,刘大平.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以中东铁路干线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为例[J].建筑学报,2017(8):100-104.
    [15] 李和平,王卓.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抗战遗产廊道体系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7):86-93.
    [16] 李永乐.线性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群: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J].东南文化,2017(2):21-27.
    [17] 马可莉,顾康康,储金龙,等.徽州古道空间特征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26(2):81-88.
    [18] 张亮.徽州古道的概念、内涵及文化遗产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5(9):37-43,192.
    [19] 文克·E·德拉姆施塔德,温迪·J·杰里施塔德,徐凌云,等.景观生态学作为可持续景观规划的框架[J].中国园林,2016,32(4):16-27.
    [20] 陈昕,彭建,刘焱序,等.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地理研究,2017,36(3):471-484.
    [21] 陈琪.徽州古道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2]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6):28-3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70
  • HTML全文浏览量:  314
  • PDF下载量:  7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