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乡村价值与乡村振兴
-
摘要:
乡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古老家园,也是文明和文化孕育与发展的温馨摇篮,乡村聚落更是现代城乡聚落的雏形和原点。即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大都市主导发展的现代社会,乡村依然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发挥着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寄托着都市人群的美好“乡愁”。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从根本上就具有非常鲜明、难以割弃的“乡土文化”属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的强大“韧性”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发展和建设始终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面对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命题和新任务,并与精准扶贫和共同富裕等工作相辅相成,把乡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2021年又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的新要求和法律法规依据,新时代的乡村肩负起新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发展和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面向新时代的新要求,部分乡村地区依然面临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危机和挑战,包括乡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和活力下降、村庄衰败和人居环境恶化、专业人才短缺和特色文化灭失等。必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以重新焕发乡村活力,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和吸引力,让乡村和城镇比翼齐飞,共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一方面需要更加重视系统性、原真性保护与传承,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面对当前的逆全球化和高风险社会,传统乡村承载的确保人类安全发展的历史智慧和关键技能,需要得到复兴、活化和全面保护与传承,比如基于自然资源和人类内在技能的、可以就地就近和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技术和人居建造技术,其在人类面临重大灾害和现代化系统失效的特殊背景下可以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是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灾备”技能,其价值远高于现代都市人群猎奇或者怀旧式关注的显性的、表面的、视觉化的、娱乐性的乡村文化景观符号等。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加有力地推进乡村的全面现代化,包括产业经济和社会治理、各项设施与服务等,让乡村与城镇在现代化方面做到同频、同步、同质,以此吸引和留住乡村人才、保持乡村生命力。
本期文章聚焦“乡村振兴”这一时代重大命题,分别从乡村聚落和村庄、乡村文化和景观、乡村服务和设施、乡村产业和旅游经济、特色小镇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并介绍了一些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和实践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营养丰富的学术套餐,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