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过程,我国城镇建设方式逐步从以新区建设为代表的外延扩张为主,走向以存量更新为代表的内涵提升为主。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由中央推动、部委指导、地方实践、社会参与,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制度、资源、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汇聚,以及迫切的“大城市病”治理需求驱动下,先期启动城市更新,已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并不断进步。而广大的“小城镇”作为同一城镇化进程的同行者,也已进入到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大城市有大的困惑,小城镇有小的难处。在我国即将面临人口总量由升转降的历史拐点,大量小城镇已经或即将面临人口收缩、经济转型、区域发展平衡重构的大趋势下,小城镇更新建设在动力机制、制度设计、参与主体、组织方式、建设模式、表现形式、技术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值得广大同仁研究探索。受地域差异影响,我国众多小城镇更新建设的地方实践和经验总结必将五彩斑斓,令人期待。如何正确引导和评判小城镇更新行动的综合效果,从人民真切的获得感和地方长远发展来看,可能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维度。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再生产”?即是否兼顾了最大多数相关主体的利益和发展权,以最优的方式发挥了该地区特有的经济潜质,并为形成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培育新动能?这需要从城乡整体而非局部片区加以评判。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空间的再生产”?城镇公共空间建设是带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切入点,因此要联系城镇整体空间和交通、市政等各支撑系统。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人的再生产”?城镇建设应以“人”的感知和使用为基本出发点,任何宏大的规划与建设行动,最终的评价应以人可看、可用的微观空间建设实际促成“人”的身心获益的效果作支撑。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文化的再生产”?城镇空间是延续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发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城镇更新行动中一系列城镇空间的建设水平与特色极大地影响了城镇的整体文化品位,甚至社会文明的程度。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生态的再生产”?城镇人居品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好的城镇建设应对强化城乡生态安全与健康、修复和保育生态环境、协调人的发展与生态活动进程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