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型乡镇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Towns
-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可以看出,与传统城镇化聚焦于城市不同,新型城镇化聚焦于城乡融合发展,既关注城市的进一步现代化,也关注乡镇地区的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对乡镇发展的作用,形成城乡要素双向积极对流的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下的乡镇,不是简单地对农业文明时代传统乡镇的再现与复活,也不是不加区别、遍地开花地建设一个个“农业中心地”,而是借助“新质生产力”的推动,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发展具有某种“特质”的新型乡镇。这些适合承载“新质生产力”的“特质乡镇”,要么地处特定区域和区位,要么拥有特定资源或特定地位等。沿海地区、大都市区、交通走廊地区等发达区域及其内部的次级城镇和边缘乡村,具有“高质低价”的特征,是吸引并承载新质生产力要素集聚的优势“洼地”。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新动能的背景下,本期杂志组织 “新型城镇化”栏目,选择典型的新型乡镇地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和实践价值。
本栏目中关于苏南县级市、广东和湖北先行区小城镇、关中平原近郊型乡村等的实证研究,均是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乡镇发展的典型案例。苏南县级市是沿海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也是我国发达乡镇的样板。苏南县级市总体呈现出“高校引领、高铁驱动、高新产业”和“生态优良、文化优越、人才优秀”的“三高三优”高质量发展路径,使该区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热土与高地。大都市边缘区的村镇具备良好的地理区位,是吸纳和承载都市各类发达要素的“近水楼台”,无论是城市群地区的小城镇还是城镇周边的乡村,都是链接城乡的门户与枢纽,其贯通城乡、亦城亦乡及宜城宜乡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充分发挥创新在地理空间上的“边缘效应”,从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大放异彩。交通走廊地区的小城镇亦是如此。此外,新型城镇化虽为我国的特色语境,但是其所倡导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则具有世界性,无论是位于欧洲岛屿的英国还是位于非洲大陆的肯尼亚,在城乡融合发展与小城镇特色发展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可比较、可借鉴性。本期杂志对此也进行了深入探索。
“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乡镇”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划应对,是新时代的新命题、学术探讨的新话题,同时也是实践提出的新挑战,需要学界和业界进一步开展更为系统、深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在这一片新的学术沃土上,期待未来会有更多高水平研究和实践成果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