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建波, 阮仪三. 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 城市规划学刊,2009(4):86-92. |
[2]
|
林祖锐,赵霞,周维楠.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7):18-24. |
[3]
|
戴湘毅, 李为, 刘家明. 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园林,2016,32(9):77-81. |
[4]
|
赵逵.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
[5]
|
赵逵, 张钰, 杨雪松. 川盐文化线路与传统聚落[J]. 规划师,2007,23(11):89-92. |
[6]
|
刘乐. 川盐古道鄂西北段沿线上的聚落与建筑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
[7]
|
吕晓裕. 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传统村镇聚落类型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
[8]
|
郭天慧. 参数化下福温移民古道(闽地段)沿线聚落时空演化及特征研究[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0. |
[9]
|
姚羿成. 宗族文化下福温古道沿线(闽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0. |
[10]
|
张乐怡, 张杰. 福潮古道与其沿线聚落的空间关系研究——以莆田段古道为例[J]. 安徽建筑,2020,27(11):9-11,74. |
[11]
|
刘敏婕, 张杰. 泉州古道线路及沿线聚落空间研究[J]. 工业设计,2020(10):132-133. |
[12]
|
林祖锐, 仝凤先, 周维楠. 文化线路视野下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历史演进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7(11):18-24. |
[13]
|
仝凤先. 文化线路视野下传统村落历史演进与整体性保护发展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 |
[14]
|
张杰平. 晋商"平定帮"影响下的井陉古道(平定段)沿线传统聚落营建特征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
[15]
|
林祖锐, 张杰平, 张潇, 等. 井陉古道沿线商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山西省平定县西郊村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9(9):10-16. |
[16]
|
李翔宇.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与藏族住宅研究(四川藏区)[D]. 重庆:重庆大学,2015. |
[17]
|
胡斌, 王轶楠, 李翔宇.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研究[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学术委员会.2015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
[18]
|
刘雪丽, 李泽新, 杨琬铮, 等. 论聚落交通遗产的活化利用——以茶马古道历史古镇上里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25(11):93-102. |
[19]
|
高燕妮.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历史城镇活态化策略研究——以秦蜀古道陕西段线路历史城镇为例[D]. 重庆:重庆大学,2019. |
[20]
|
王骥."茶马古道"滇藏线大迪段沿线聚落空间关系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4. |
[21]
|
高敏. 宁洱"茶马古道"沿线聚落时空演变与分形特征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7. |
[22]
|
赵磊. 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保护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9. |
[23]
|
范宏宏."茶马古道"滇藏线沿线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9. |
[24]
|
张瑷. 川藏茶马古道"大路"(汉地)沿线传统聚落空间解析[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
[25]
|
项清. 川藏茶马古道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构建[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
[26]
|
孟祥武, 包涵, 叶明晖.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乡村整体活化策略探讨——以陇南北茶马古道平洛镇三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9,37(8):79-86.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12. |
[27]
|
李琛. 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区域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
[28]
|
牛会聪. 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2. |
[29]
|
曹玺武. 大运河北京段传统聚落空间特征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
[30]
|
张依依. 京杭大运河对其沿岸聚落的空间分布影响研究[D].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
[31]
|
王志群. 西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云南驿村-大田村)驿道聚落初探[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4. |
[32]
|
奚雪松. 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
[33]
|
余慧, 邱建. 西南丝绸之路与四川传统多民族聚落的生长和演变解析[J]. 中国园林,2012,28(7):87-91. |
[34]
|
王金根.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与沿岸聚落空间关系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2. |
[35]
|
郑芹. 松茂古道沿线聚落探析[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
[36]
|
周红, 文逸琪, 伍国正. 文化线路视野下湖南沅水古航道及沿线古镇的考察与研究[J]. 新建筑,2015(6):105-107. |
[37]
|
陈旭. 井陉古驿道沿线村落空间演变及特征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
[38]
|
薛于榕, 方文洁, 黄世臻, 等. 泉州古驿道线路及沿线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J]. 中外建筑,2018(9):64-66. |
[39]
|
康霄. 太行古道商贾驿站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
[40]
|
赵一诺. 文化线路视角下京杭运河沿岸古镇保护发展探究[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
[41]
|
魏羽力, 许昊. 大运河聚落的遗产要素与价值评估——以扬州段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0(8):94-97. |
[42]
|
李莎. 基于文化线路视角的陕南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策略与方法研究[D].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21. |
[43]
|
钮卫东, 许业和, 吴佳斐. 基于文化线路考量的乡土遗产保护——以苏州东山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0,26(z2):220-223,228. |
[44]
|
黎培杨. 中国大运河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
[45]
|
方倩宁, 宋书巧. 广西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1):112- 117. |
[46]
|
曾湛荆. 遗产廊道沿线聚落时空关系研究——以"茶马古道"大理段为例[D]. 昆明:云南大学,2016. |
[47]
|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粤北古驿道重点线路沿线传统聚落景观比较研究[J].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
[48]
|
孙晋美. 京西古道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解析与更新研究[D]. 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8. |
[49]
|
文琳华. 四川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8. |
[50]
|
邹炜晗,张定青.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研究——以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为例[J]. 新建筑,2021(2):121-125. |
[51]
|
丁援, 宋奕.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M]. 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