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进展——基于知网数据的文献综述

李霂芝 张定青

李霂芝, 张定青. 中国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进展——基于知网数据的文献综述[J]. 小城镇建设, 2021, 39(11): 50-56,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8
引用本文: 李霂芝, 张定青. 中国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进展——基于知网数据的文献综述[J]. 小城镇建设, 2021, 39(11): 50-56,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8
LI Muzhi, ZHANG Dingq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Settlements along Cultural Routes in Chin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CNKI Data[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39(11): 50-56,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8
Citation: LI Muzhi, ZHANG Dingq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Settlements along Cultural Routes in Chin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CNKI Data[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39(11): 50-56,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8

中国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进展——基于知网数据的文献综述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8
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文化线路视域下的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空间解析及保护研究”(编号:2020JM-02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霂芝,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定青,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通讯作者:

    张定青,zhangdq@xjtu.edu.cn。

  • 中图分类号: G122

Research Progress of Settlements along Cultural Routes in Chin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CNKI Data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文化线路这一遗产保护概念引入国内,文化线路沿线聚落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和SATI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对中国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的总体态势进行归纳分析,从沿线聚落类型、历史演变、价值评价及保护与更新等方面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其多学科研究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针对当前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存在的研究区域有限、定量研究不足、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今后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有所启示。
  • [1] 王建波, 阮仪三. 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 城市规划学刊,2009(4):86-92.
    [2] 林祖锐,赵霞,周维楠.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7):18-24.
    [3] 戴湘毅, 李为, 刘家明. 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园林,2016,32(9):77-81.
    [4] 赵逵.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 赵逵, 张钰, 杨雪松. 川盐文化线路与传统聚落[J]. 规划师,2007,23(11):89-92.
    [6] 刘乐. 川盐古道鄂西北段沿线上的聚落与建筑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7] 吕晓裕. 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传统村镇聚落类型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 郭天慧. 参数化下福温移民古道(闽地段)沿线聚落时空演化及特征研究[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0.
    [9] 姚羿成. 宗族文化下福温古道沿线(闽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0.
    [10] 张乐怡, 张杰. 福潮古道与其沿线聚落的空间关系研究——以莆田段古道为例[J]. 安徽建筑,2020,27(11):9-11,74.
    [11] 刘敏婕, 张杰. 泉州古道线路及沿线聚落空间研究[J]. 工业设计,2020(10):132-133.
    [12] 林祖锐, 仝凤先, 周维楠. 文化线路视野下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历史演进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7(11):18-24.
    [13] 仝凤先. 文化线路视野下传统村落历史演进与整体性保护发展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
    [14] 张杰平. 晋商"平定帮"影响下的井陉古道(平定段)沿线传统聚落营建特征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15] 林祖锐, 张杰平, 张潇, 等. 井陉古道沿线商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山西省平定县西郊村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9(9):10-16.
    [16] 李翔宇.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与藏族住宅研究(四川藏区)[D]. 重庆:重庆大学,2015.
    [17] 胡斌, 王轶楠, 李翔宇.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研究[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学术委员会.2015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8] 刘雪丽, 李泽新, 杨琬铮, 等. 论聚落交通遗产的活化利用——以茶马古道历史古镇上里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25(11):93-102.
    [19] 高燕妮.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历史城镇活态化策略研究——以秦蜀古道陕西段线路历史城镇为例[D]. 重庆:重庆大学,2019.
    [20] 王骥."茶马古道"滇藏线大迪段沿线聚落空间关系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4.
    [21] 高敏. 宁洱"茶马古道"沿线聚落时空演变与分形特征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7.
    [22] 赵磊. 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保护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9.
    [23] 范宏宏."茶马古道"滇藏线沿线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9.
    [24] 张瑷. 川藏茶马古道"大路"(汉地)沿线传统聚落空间解析[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25] 项清. 川藏茶马古道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构建[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26] 孟祥武, 包涵, 叶明晖.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乡村整体活化策略探讨——以陇南北茶马古道平洛镇三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9,37(8):79-86.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12.
    [27] 李琛. 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区域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28] 牛会聪. 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2.
    [29] 曹玺武. 大运河北京段传统聚落空间特征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30] 张依依. 京杭大运河对其沿岸聚落的空间分布影响研究[D].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31] 王志群. 西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云南驿村-大田村)驿道聚落初探[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4.
    [32] 奚雪松. 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33] 余慧, 邱建. 西南丝绸之路与四川传统多民族聚落的生长和演变解析[J]. 中国园林,2012,28(7):87-91.
    [34] 王金根.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与沿岸聚落空间关系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2.
    [35] 郑芹. 松茂古道沿线聚落探析[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36] 周红, 文逸琪, 伍国正. 文化线路视野下湖南沅水古航道及沿线古镇的考察与研究[J]. 新建筑,2015(6):105-107.
    [37] 陈旭. 井陉古驿道沿线村落空间演变及特征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38] 薛于榕, 方文洁, 黄世臻, 等. 泉州古驿道线路及沿线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J]. 中外建筑,2018(9):64-66.
    [39] 康霄. 太行古道商贾驿站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40] 赵一诺. 文化线路视角下京杭运河沿岸古镇保护发展探究[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41] 魏羽力, 许昊. 大运河聚落的遗产要素与价值评估——以扬州段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0(8):94-97.
    [42] 李莎. 基于文化线路视角的陕南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策略与方法研究[D].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21.
    [43] 钮卫东, 许业和, 吴佳斐. 基于文化线路考量的乡土遗产保护——以苏州东山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0,26(z2):220-223,228.
    [44] 黎培杨. 中国大运河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45] 方倩宁, 宋书巧. 广西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1):112- 117.
    [46] 曾湛荆. 遗产廊道沿线聚落时空关系研究——以"茶马古道"大理段为例[D]. 昆明:云南大学,2016.
    [47]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粤北古驿道重点线路沿线传统聚落景观比较研究[J].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48] 孙晋美. 京西古道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解析与更新研究[D]. 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8.
    [49] 文琳华. 四川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8.
    [50] 邹炜晗,张定青.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研究——以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为例[J]. 新建筑,2021(2):121-125.
    [51] 丁援, 宋奕.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M]. 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2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0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