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毅,谢嘉宬,李晓刚,等.国土空间治理与结构优化下乡村规划建设思考——以厦门市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9. |
[2]
|
戈大专,龙花楼.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J].地理学报,2020,75(6):1272-1286. |
[3]
|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 2018,73(4):637-650. |
[4]
|
孙九霞.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承与空间治理——"文化传承与空间治理"专栏解读[J].地理研究,2019, 38(6):1283-1289. |
[5]
|
杨忍,罗秀丽.发展转型视域下的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J].热带地理,2020,40(4):575-588. |
[6]
|
刘卫东.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J].地理学报,2014,69(8):1109-1116. |
[7]
|
曾鹏,任晓桐,李晋轩.空间治理背景下乡村发展路径的转型与创新[J].小城镇建设,2020,38(8):5-11.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2. |
[8]
|
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4-85. |
[9]
|
孙建欣,吕斌,陈睿,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村庄体系空间重构策略——以怀柔区九渡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 16(12):75-81,107. |
[10]
|
李红波,张小林.城乡统筹背景的空间发展:村落衰退与重构[J].改革,2012(1):148-153. |
[11]
|
杨忍,徐茜,周敬东,等.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逢简村传统村落空间转型机制解析[J].地理科学,2018,38(11):1817-1827. |
[12]
|
谢双鞠.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9. |
[13]
|
郭旭,田莉."自上而下"还是"多元合作":存量建设用地改造的空间治理模式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18(1):66-72. |
[14]
|
周忠丽,彭大鹏.公共空间建构与基层治理创新——对平昌县"三双向一质询"制度的考察[J].新视野,2013(3):55-58. |
[15]
|
谢英挺.厦门、蚌埠、常熟的空间治理实践与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7(1):115-119. |
[16]
|
李漠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17]
|
林元城,杨忍,赖秋萍,等.地方感的塑造与乡村治理:潮汕宗祠案例[J].热带地理,2020,40(4):732-743. |
[18]
|
张建,金晶,赵之枫.将村庄规划纳入到村规民约的实践探究——以全国村庄规划试点村北京市门头沟区炭厂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2):73-79.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7.02.015. |
[19]
|
马月红.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9. |
[20]
|
吴越菲.重建关系性的"乡村":实体主义乡村发展观的关系转向及其实践脉络[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4):28-36,157. |
[21]
|
宁华宗.共生的秩序: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态与路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
[22]
|
沈娉,张尚武.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公共空间微更新模式探析——以上海市四平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9(3):103-110. |
[23]
|
仝德,韩晴,戴筱頔,等.基层治理主体对城市建成空间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原特区外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7):109-117. |
[24]
|
熊健,范宇,金岚.从"两规合一"到"多规合一"——上海城乡空间治理方式改革与创新[J].城市规划,2017,41(8):29-37. |
[25]
|
颜德如,张玉强. "接点治理":乡村振兴中的公共空间再造——基于上海市Y村的空间治理实践[J].理论探讨,2020(5):160-167. |
[26]
|
李娜.乡村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链接路径探索[J].城乡规划,2021(z1):82-89. |
[27]
|
刘海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众包模式应用策略探析[J].小城镇建设,2020,38(3):73-79.doi:10.3969/j.issn.1009-1483. 2020.03.012. |
[28]
|
王清河.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以B广场发生的多主体冲突事件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4):117-120. |
[29]
|
屠爽爽,龙花楼.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J].地理科学,2020,40(4):509-517. |
[30]
|
冯悦,王凯平,张云路,等.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逻辑与关联[J].中国园林,2021,37(2):31-36. |
[31]
|
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等.乡村空间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591-600. |
[32]
|
王国敏,王小川.后全面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研究的转型方向和空间策略——基于"结构-秩序-发展"的阐释框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6):1-9. |
[33]
|
陈小卉,闾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1(1):74-81. |
[34]
|
吴丹.转型社区的空间重构与治理变革——基于深圳三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6(2):32-41. |
[35]
|
谭迎辉,苏海龙,尚进.嵌入新空间治理导向的存量城乡建设用地协同利用机制优化研究[J].城乡规划,2021(z1):49-58. |
[36]
|
黄军林.产权激励——面向城市空间资源再配置的空间治理创新[J].城市规划,2019,43(12):78-87. |
[37]
|
黄贤金.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与国土空间治理创新[J].城市规划学刊,2021(2):53-57. |
[38]
|
刘琪,罗会逸,王蓓.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4):16-19,24. |
[39]
|
何阳.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数字化参与[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43-49. |
[40]
|
苏运勋.乡村网络公共空间与基层治理转型——以江西省赣州市C县村务微信群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1):117-124. |
[41]
|
王淑芳,周俊,孟广文,等."一带一路"地缘经济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 2020,40(12):1-11. |
[42]
|
唐爽,张京祥,何鹤鸣,等.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研究——基于"人-产-城"特性转变的视角[J].城市规划,2021,45(6):74-83. |
[43]
|
周子航,张京祥,王梓懿.国土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体系重构——基于沟通行动理论的演绎与分析[J].城市规划,2021, 45(5):8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