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段进, 殷铭, 陶岸君, 等."在地性"保护: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的认知转向、实施路径和制度建议[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2):25-32. |
[2]
|
赵霞, 陶诗琦, 汤芳菲. 基于文脉的大尺度乡村地区发展空间对策研究--以湖州市南太湖特色村庄带发展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2018,42(11):9-19. |
[3]
|
李久林, 储金龙, 叶家珏, 等. 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2018,38(12):153-165. |
[4]
|
任慧子, 曹小曙, 李丹. 传承性视角下乡村聚落历史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化研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2,27(2):81-97. |
[5]
|
周新年, 王世福, 赵楠楠, 等. 顺德乡村聚落集体空间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J]. 小城镇建设,2018,36(6):17-23. 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18.06.003. |
[6]
|
王永源. 白洋淀地区水环境与乡村社会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8. |
[7]
|
陈桥驿. 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 地理学报,1965,20(2):129-141. |
[8]
|
邹赜韬,刘恒武.晚明以来浙东区域淡水渔业探赜(1550-1890)--以宁绍平原为中心[J]. 农业考古,2016(6):173-180. |
[9]
|
陆鼎言. 太湖溇港考[G]//陆鼎言, 王旭强. 湖州入湖溇港和塘浦(溇港)圩田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资料汇编. 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10. |
[10]
|
周晴. 河网、湿地与蚕桑[D]. 上海:复旦大学,2011. |
[11]
|
李伯重. 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J]. 中国农史,1984(1):24-37. |
[12]
|
顾兴国, 刘某承, 闵庆文. 太湖南岸桑基鱼塘的起源与演变[J]. 丝绸,2018,55(7):97-104. |
[13]
|
陈泳. 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5):55-60,80. |
[14]
|
陈饶, 董卫. 江淮东部早期聚落与城镇空间形态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6,34(4):24-30.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6.04.002. |
[15]
|
何依, 牛海沣, 邓巍. 外部机制影响下古村镇区域特色研究--以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2017,41(10): 76-85. |
[16]
|
吴晓, 王凌瑾, 强欢欢, 等. 大运河(江苏段)古镇的历史演化综论--以江苏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 城市规划,2019,43(4): 93-106. |
[17]
|
邵甬, 陈欢, 胡力骏. 皖南地区历史聚落的体系、类型与特征[J]. 建筑遗产,2021,21(1):38-51. |
[18]
|
郑伟, 刘通. 隋唐五代时期太湖流域水网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J]. 林产工业,2016,43(8):64-66,70. |
[19]
|
侯晓蕾, 郭巍. 圩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影响探讨[J]. 风景园林,2015,22(6):123-128. |
[20]
|
王建革, 周晴. 宋元时期江南运河对嘉湖平原圩田体系的影响[J]. 风景园林,2019,26(12):21-27. |
[21]
|
郭凯.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C]//Chinese Agriculture History Association, Japa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 Association, Korean Agricultural History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astAsian Agriculture History. Beijing:Chinese Agriculture History Association,2007:417-428. |
[22]
|
洪璞. 明代以来大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M]. 上海:中华书局,2005. |
[23]
|
邵甬,陈欢,胡力骏.基于地域文化的城乡文化遗产识别与特征解析--以浙江嘉兴市域遗产保护为例[J]. 建筑遗产,2019(3): 80-89. |
[24]
|
黄瑞. 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农旅结合规划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