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部山地地区县域“双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罗梅 刘合林 鲁仕维 李玉双 唐永伟

罗梅, 刘合林, 鲁仕维, 李玉双, 唐永伟. 中部山地地区县域“双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3, 41(11): 85-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3
引用本文: 罗梅, 刘合林, 鲁仕维, 李玉双, 唐永伟. 中部山地地区县域“双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3, 41(11): 85-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3
LUO Mei, LIU Helin, LU Shiwei, LI Yushuang, TANG Yongwei. Study on 'Double Evaluations' of Coun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Cent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Badong County, Hubei Province[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3, 41(11): 85-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3
Citation: LUO Mei, LIU Helin, LU Shiwei, LI Yushuang, TANG Yongwei. Study on 'Double Evaluations' of Coun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Cent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Badong County, Hubei Province[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3, 41(11): 85-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3

中部山地地区县域“双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碳汇空间识别、水平测度及效能提升的规划路径研究”(编号:522780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居民动态移动的时空特征关联性挖掘及分布预测研究”(编号:4190139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理定量挖掘及健康空间规划策略研究”(编号:2021CFB012);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模式、发展路径与规划响应”(编号:HBSK2022YB41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罗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刘合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鲁仕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玉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唐永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刘合林,hl362@hust.edu.cn。

  • 中图分类号: TU984

Study on 'Double Evaluations' of Coun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Cent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Bado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的基本依据,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山地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针对这类特殊区域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关注较少。为此,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家层面和部分省份“‘双评价’指南”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从依据重要影响因素调整评价要素、突出特色增改评价指标和对照现状确定评价指标阈值等方面,提出了结合山地地区特殊性的中部县域“双评价”改进技术方法,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以期为山地地区县域尺度的“双评价”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
  •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EB/OL].(2019-05-23)[2022-10-0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3] 岳文泽,吴桐,王田雨,等.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挑战与应对[J].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299-2310.
    [4] 李永浮, 蔡宇超, 唐依依, 等. 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 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J].规划师,2020,36(6):13-19,32.
    [5] 李秀霞, 刘春艳.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区域适度人口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5):6-10.
    [6] 王书华, 毛汉英, 赵明华. 略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我国沿海地区案例分析[J].人文地理,2001(4):57-61.
    [7] FAO. Potential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ies of Land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R].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82.
    [8] 尹杰, 李京生. 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28(5):31-37.doi:10.3969/j.issn.1002- 8439.2010.05.006.
    [9] 曹莹琦, 许立言, 李芬, 等. 基于生物量的土地整治生态承载力分析——以阜平县荒山改造项目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37(3):91-97.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03.013.
    [10] 封志明, 刘登伟.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J]. 自然资源学报,2006(5):689-699.
    [11] 雷勋平, 邱广华.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314-323.
    [12] 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等.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J]. 资源科学,2017,39(3):379-395.
    [13] 封志明,杨艳昭,张晶,等.从栅格到县域: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区域差异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7(5):747-755,854.
    [14] CAMPBELL D E. Emergy Analysis of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gional Sustainability:An Example Using the State of Maine[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1998,51(1):531-569.
    [15] 徐中民, 程国栋. 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研究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承载力[J]. 兰州大学学报,2000(2):122-132.
    [16] 张可云, 傅帅雄, 张文彬.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2011,31(9):1084-1089.
    [17] 胡敏, 刘心雨.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J]. 经济研究导刊,2013(35):101-104.
    [18] WANG S, LING X, YANG F, et al. Assessment of Water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under the Two Policies in Tieling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Dynamics Model[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72:1070-1081.
    [19] 倪绍祥,陈传康.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近今进展[J].地理学报, 1993(1):75-83.
    [20] 喻忠磊, 张文新, 梁进社, 等.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9):1107-1122.
    [21] CHOW T E, SADLER R. The Consensus of Local Stakeholders and Outside Experts in Suitability Modeling for Future Camp Development[J].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10,94(1):9-19.
    [22] 孙烨, 张昀, 马小晶.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索——以株洲枫溪生态城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z1):234-240.
    [23] 秦天天, 齐伟, 李云强, 等. 基于生态位的山地农村居民点适宜度评价[J]. 生态学报,2012, 32(16):5175-5183.
    [24] SHEARER K S, XIANG W N. Representing Multiple Voices in Landscape Planning:A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Study for a Park Land-banking Program in Concord, North Carolina, USA[J].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09,93(2):111-122.
    [25] 于连莉, 郭晓林, 宋军. 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规划师,2020,36(6):5-12.
    [26] 夏皓轩, 岳文泽, 王田雨, 等.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以浙江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325-2338.
    [27] 周道静,徐勇,王亚飞,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 方法与作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7):814-824.
    [28] 白娟, 黄凯, 李滨."双评价"成果在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J]. 规划师,2020,36(5):30-38.
    [29] 申杨, 龚健, 叶菁, 等. 基于"双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黄石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7):27-36.
    [30] 张臻,曹春霞,何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 研究进展与趋势[J]. 规划师,2020,36(5):5-9.
    [31] 祁帆,张建平,贾克敬."双评价"的困境分析与策略选择[J]. 中国土地,2020(6):15-18.
    [32] 刘艳辉, 刘传正, 温铭生, 等.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4):738-74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0-05
  • 刊出日期:  2023-11-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