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颜值,留住乡村美景

Improve the Appearance and Retain the Beauty of the Countryside

  • 摘要:

    乡村风貌的含义既包括了乡村环境的外在特征,也映射了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乡村风貌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地“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极大成绩,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村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与之相伴随的是在很多地区乡村风貌特色渐失:村落风貌城镇化特征明显;建筑风格各异,景观杂乱;田园环境去乡土化和去生态化;村庄归属感逐渐丧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难以传承。如果广大农村内在的精神文化系统涣散,外在的物质景观“千村一面”,其损失将无法挽回。乡村风貌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很多层面值得探索。

    一是突出村民主体,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村民是村庄的建设主体,他们深谙村庄的地理特点、住宅选址和风格,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其中开展日常生活,在乡村振兴中应增强农民参与乡村风貌提升的荣誉感和动力。另一方面,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村庄建设主体发生了改变,新主体、新农人推动乡村建设的作用凸显,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等群体助力提升乡村风貌的优秀实践案例屡见不鲜,如何将两方面力量结合起来值得探讨。

    二是加强技术引领,实现法规管控。在技术层面,按照全域全要素的要求,从大地景观、村庄风貌、重要建筑等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体现不同村庄的特点,应总结研究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融合提升乡村风貌景观的新方法、新手段。作为全国首部以乡村风貌提升为主旨的专项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已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各地应如何结合本地特点,制定相应的法规使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有法可依值得探究。

    三是推进理论研究,提倡与时俱进。每个时代的乡村都应该有其自身特色的风貌,乡村风貌建设和管控也要与时俱进,寻找既能够反映当下时代特色,又能够展现地方要素的建筑风貌和田野景观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手段,乡村风貌提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期专题以“乡村风貌提升”为主题,文章选题囊括不同地域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案例。作者们基于对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深度思考,分别从乡村风貌景观识别、风貌评价指标体系、村庄公共建筑景观更新、装配式农宅风貌营造等多个维度,探索了乡村风貌提升的技术路径与方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