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城镇化转型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方向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mall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 摘要:

    在我国当今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背景下,中央召开了新一次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工作会议,这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乡镇企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22字城市发展方针,再到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始终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典型特征和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小城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功能已大大弱化。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显示, 2022—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年增长率为0.7%,其中,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外出农民工的年增长率为1.96%,而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本地农民工年增长率为-1.1%。小城镇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态势,一些小城镇已显现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等诸多发展困境与挑战,并出现了人口流失等问题。

    因此,未来应将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城市体系中,激活小城镇的内生发展动力,并制定差异化的小城镇发展路径。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的要求,对小城镇发展而言,首先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的短板弱项,促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顺应县城人口的流动趋势,将外出农民工更多吸引到本县县城就业安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其次应坚持规模适度、突出特色、强化功能,引导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如经济发展地区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经济强镇、挖掘文化内涵而形成的文旅融合型小城镇、延伸产业链的农业特色镇,以及数字经济赋能的特色小城镇等,通过这些小城镇的功能与品质提升,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成为宜居宜业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 三是对于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特大镇,未来将成为小城镇工作的重点,尤其是深化治理体系改革和更加精细化的治理能力建设,赋予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如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民生管理、产业发展与经济管理、社会创新治理等权限。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