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演进、困境与路径探索
Policy Evolution, Dilemmas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
摘要: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央政策已由以往的零散拆改模式,逐步转向系统性城市更新——将城中村纳入国土空间与城市更新框架,强调规划先行、分类施策、以人为本和稳妥安置,提出“一村一策”并强化资金保障与改造后的运营能力。这一转向为地方提供了政策工具,同时也对利益协调、财政可行性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中村改造不仅事关民生改善,更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一方面能够显著改善新市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有助于缓解“城市病”,优化产业布局并提升城市品质;另一方面,改造释放的住房需求和基建投资,有望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内需、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从更宏观视角看,城中村改造触及土地和利益格局的再分配,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人口社会融合、推动共同富裕具有积极影响。
实践暴露的共性问题包括:一是土地权属与征收补偿复杂,程序与利益主体多元;二是资金筹措压力大,需市场化、多元化投入与专项支持并举;三是租赁人口和原住村民权益如何兼顾、安置方式实物与货币化如何平衡成为衡量成败的关键;四是改造与功能提升、社会治理、长期运营机制衔接不足,易出现“改造后缺服务”的反弹。
各地经验各有侧重:北京市在通州区等地探索“房票”安置机制;丰台区通过编制五年改造规划,将多个村庄打包统筹,解决了单村改造难题。珠三角地区亦有具有示范性的制度创新。广州实施《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并构建“1+N+X”政策体系,为改造提供保障。东莞、深圳等地则采取因地制宜的微改造策略,注重保留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并引入市场化力量改造旧村,引发空间功能重构和收益提升。这些经验表明,编制专项规划、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改造模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路径。
未来城中村研究与实践应聚焦系统性问题:一是完善征收补偿与安置法治路径,保障原住村民与租赁群体权益;二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模式与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协同机制;三是设计改造后社区长期运营与社会治理体系。下一步,也需要更多业内专家和实践者展开多领域协同研究,为完善城中村改造的路径和制度创新提供支撑,共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