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37卷  第12期

编者絮语
徽地传承 创新实践——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程堂明
2019, 37(1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1
摘要:
徽地传承 创新实践——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题
科学保护 动态发展——专访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宋直刚
宋直刚
2019, 37(12): 5-7, 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2 
摘要:
村落·融合·创新·共享——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笔谈
2019, 37(12): 8-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3 
摘要:
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来自CiteSpace的佐证
李久林, 储金龙
2019, 37(12): 17-2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4 
摘要:
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地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传统村落面临着不可逆转的衰败颓势。文章通过梳理经典文献, 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过程与特征、知识群组的识别、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详细梳理。简要评述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 系统总结了传统村落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转型, 在此基础上, 基于五位一体转型发展的社会背景, 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应当立足于既有研究基础, 综合多学科视角, 把握研究热点与趋势, 不断完善理论、创新方法, 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研究理论体系, 更新传统村落保护模式。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陈伟煊, 陈继腾, 程欢
2019, 37(12): 24-2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5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具有多重价值内涵的活态文化遗产, 其保护发展作为热点话题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多方面系统地梳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与研究热点, 通过研究综述方法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 发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趋势是快速前进; 合理的类型划分对分类保护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规划研究的重要研究模式; 活化策略的研究更加具体细致化。最后提出未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完善传统村落的研究内容体系; 拓宽传统村落的研究尺度; 拓展传统村落的研究领域; 注重多学科与新方法的交叉交互应用。
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
陈伟煊, 陈继腾, 姚林, 张俊
2019, 37(12): 30-3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6
摘要:
我国传统村落由于量大、面广及质异的特性,以致其保护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分类保护作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趋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基础、资料整理、文献分析、关键词共现为依据,得出以多维特征视角进行划分的传统村落类型,尝试构建由保护发展总则、规划及策略三个子系统共同形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并聚焦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专项保护发展体系研究及策略支持,以期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织补理念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以定远县黄圩村为例
王雅琦, 汪兴毅, 管欣
2019, 37(12): 37-4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7
摘要:
依据住建部颁布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传统建筑类、选址格局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三类。文章以选址格局类传统村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黄圩村为研究对象,借鉴纺织织补的相关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织补。提炼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山水环境格局、防御体系格局、人居空间格局三条格局纬线,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农耕文化、汉石文化、聚落文化三条文化经线,模仿凸纹织补、重平纹织补、榫头式结织、双重联锁式织补等纺织织补工艺,探讨传统村落有机织补新路径。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
储金龙, 李瑶, 李久林
2019, 37(12): 46-52,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8
摘要:
徽州古道蕴含历史与文化底蕴,对徽州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通过GIS平台选取遗产斑块密度、β系数、空间整合度指标,以徽州古道为例,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价,量化分析并总结出徽州古道现状特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徽州古道与沿线村落密切相关;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整体出发。并从斑块更新与活化、廊道连接与优化、基质保护与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途径。
扭转“客观限制”为“主观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探索——以巢湖市张疃村为例
陶莹
2019, 37(12): 53-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9
摘要:
联系近年来突破生态环境“高压线”的违建热点新闻事件,文章探讨在生态红线“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寻求“主观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一种“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新逻辑。并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为落脚点,在不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的前提下,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将“闲置农房”演变成“大学村”筑巢引凤,引导村庄走向良性循环,共同谱写传统村落新篇章。
“共生”理念下都市近郊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探析——以合肥市六家畈村为例
卢凯, 程堂明, 付百东
2019, 37(12): 61-66,8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0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但坐落于都市近郊区的传统村落面临着自身保护发展与都市人文、经济等辐射影响之间的博弈。本文将“共生”理念引入,探讨城乡“共生”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并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六家畈村为例,从历史文化“共扬”、人居环境“共宜”、公服设施“共享”和产业经济“共兴”四个方面,提出城乡“共生”下六家畈村保护发展路径,以期对都市近郊型历史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
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下传统村落复兴路径研究——以铜陵市龙潭肖村为例
吴艮, 周裕钧, 程堂明, 汪方胜
2019, 37(12): 67-7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1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产业兴旺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村落是一类特殊的村落,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包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当前传统村落内生发展乏力,内外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导致人才的外流、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保护压力较大。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市场是方向”。本文从资源、市场、人才角度探讨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机制,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要求,旨在通过激发村落内在发展活力带动乡村文化的保护。并以安徽省铜陵市龙潭肖村为例,探讨从三生空间资源的挖掘利用、传统村落功能形态的重塑、村落业态模式的时代指引、多元服务人才的共建共享四个方面提出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为例
章慧明, 翟伶俐
2019, 37(12): 78-8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2
摘要: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传统建筑风貌环境与格局遭到破坏、非物质化遗产逐渐消失等问题。本文以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为例,在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视角下探讨如何在修缮过程中协调更新与改造、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用于指导北闸老街的保护整治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文化保护与传承
土屋渐新:浙江省松阳县生土建筑保护更新模式研究
汪凝, 王直民, 蔡佩汝
2019, 37(12): 84-90,9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3
摘要: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生土聚落的实地调研,借由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松阳县已开展的生土建筑保护更新模式,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潮湿丘陵地区生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基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策略研究
楼森宇, 黄程璐
2019, 37(12): 91-9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4
摘要:
村落是最初人类生命的聚居地,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一直伴随着保护与更新两种声音,各类社会群体一边呼吁保留文化遗存,扶持其文物保育,一边又为了传统村落如何活化更新,创造利益价值而殚精竭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否可以并存?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规划难以落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运营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公众参与体系的不够完善。文章基于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以蓝屋建筑群的活化计划为例,分析该计划在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实施方面的创新,并进一步提出该计划对浙江省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实施策略带来的启示。
杨梅村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形与句法研究
杨汝婷, 温小军, 徐护萍, 隋馨慧
2019, 37(12): 98-10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5
摘要:
传统村落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其保护与更新规划通常涉及到对空间形态的研究。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杨梅村为研究对象,以村落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为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提取杨梅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且基于空间句法与分形理论,运用ArcGIS和DepthMap软件对杨梅村的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获取村落整体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将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在村落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上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以期为新时代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可参考样本。
城市双修导向的非典型性历史街区*更新对策探索——桐庐开元街的实践
俞一杰, 陈程, 殷龙
2019, 37(12): 104-1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6
摘要:
非典型性历史街区指街区内拥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但街区传统风貌完整性与历史保护价值遭遇较大损坏,难以纳入到法定保护体系的传统街区。它的更新,承载着历史积淀和风貌特色,对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非典型性历史街区的更新困境进行梳理,基于城市双修的视角,探索非典型性历史街区在保护、更新、发展三个维度中的对策。最后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开元街的更新实践为例,总结归纳了其价值特色及面临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功能修补、以提升为抓手的空间设计、以社区营造为手段的三大更新对策。由点及面,推进街区更新。发挥其在城市功能重塑、空间重构、文脉延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