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12期

编者絮语
县域村镇格局重构与规划治理探索
曹广忠
2021, 39(12): 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1
摘要:

四十多年来持续快速的城镇化重塑了我国的城市体系和城乡关系,也正在深刻地影响乡村地区的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地区遂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战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推进,村镇发展正迎来新局面。县域村镇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既是新时期促进村镇健康发展的抓手,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新时期我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具有侧重实施性的特征。以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为核心的县域村镇格局重构,是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关注的关键内容。

关于我国城镇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新时期我国乡村发展趋势和实践需求相比,关于乡村发展和村镇格局演变趋势、村镇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与矛盾的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功能演化和空间组织的机制和趋势研究不够,对村镇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典型模式总结有待加强;现行各类相关规划编制标准、指南等技术文件相对于新时期县域村镇发展的针对性不够、指导性不强,难以满足发展需求。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各地相关措施的推进,新时代村镇发展格局正逐步展开,对合理规划引导村镇职能和空间发展、提升村镇综合功能提出了迫切的技术需求。在此背景下,“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设立了“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与功能提升规划技术研发”项目。项目针对我国村镇发展的趋势性问题和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着眼于未来一段时期村镇发展趋势和实践需求,选取村镇发展典型模式,研制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和功能提升适用技术,开展技术集成和综合应用示范,为县域村镇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期专题即为项目开展两年多来各课题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部分阶段性成果。专题论文将县域村镇发展置于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聚焦人口外流条件下的县域人口、产业、土地等关键要素空间配置的新特征、新规律,剖析地理基础、制度环境、城乡关系、地方文化、治理结构等因素在村镇功能演化和空间重构中的作用机理,探讨大城市郊区、传统农区、工矿地区、偏远山区等不同地域类型的村镇功能空间演化模式,探索村镇空间组织优化、功能结构调整和发展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希望本期专题能够为县域村镇空间的规划治理提供认识依据、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期待学界同仁更多地关注村镇发展与空间优化问题,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和宜居村镇建设。

新时期县域村镇发展与空间优化·专题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县级引导与乡镇诉求间效率与公正的思考——以浙江省D镇和X镇为例
刘诗琪, 彭震伟
2021, 39(12): 5-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2
摘要:
在先发地区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全要素空间治理框架下,本文探讨以县级集约引导与乡镇基本发展诉求博弈下的效率与公正关系。将已有研究对实施结果的关注转向“县镇联动”过程,并以浙江省H县近郊区的D、X两镇为例进行实证探讨,发现H县的集约引导虽使两镇承担的土地整治压力大,但由于“县镇联动”的规划编制过程、当地乡镇发达的块状经济,以及农民对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的追求,D、X两镇能在县级要求的流量下限和自身发展流量潜力的上限中寻求到平衡,实现县级集约引导的效率面和自身发展的公正面和谐共存。但是另一方面,长三角城镇网络化协作特点明显,大幅度从乡镇调动指标,不一定利于区域整体发展,也会为乡镇增加额外经济压力。
基于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及对策建议——以湖北省监利县为例
余珮珩, 朱佩娟, 江沛, 陈奕云, 王静, 刘耀林
2021, 39(12): 13-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3
摘要: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结合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研究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助于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土地流转频繁的连福村、李场村和网市村为例,从IAD框架中的外部变量出发,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破坏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可能造成流转市场波动;基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乡土秩序弱化了相关规定形成的契约精神;聚合规则不连贯导致农户具备的流转条件与实际状况不相符,产生流转信息的壁垒;信息规则不对称导致流转信息获取困难;位置规则不完善导致合作社功能缺失,正向作用不明显。本文提出通过严格管控流转过程,形成“土地流出—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入”的农村土地流转流程,并鼓励农业合作社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对接来应对。
大城市近郊生态涵养区城镇体系构建与城镇化路径——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陈思创, 曹广忠
2021, 39(12): 20-26,4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4
摘要:
大城市近郊生态涵养区是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冲突的焦点区域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地带。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介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该类地区城镇体系构建与城镇化路径的规划实践,以期为相关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提供借鉴。其一,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三个维度建立城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规划科学性。其二,紧扣规模引导、职能分工和空间组织的核心任务,构建区域城镇体系。其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城镇化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思路,为乡镇和村庄规划提出指引。本文认为,小城镇在市县城镇体系构建和就地就近城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市县级城镇体系规划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思想,以分区分类为指导原则,合理引导各级各类城镇功能的有机协同。应在城乡融合原则的指导下明确规划监督实施路径,协调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镇村人口规模预测研究——以广州市中新镇为例
黄世臻, 刘玉亭, 范俞茹, 黄珊珊
2021, 39(12): 27-3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5
摘要:
伴随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程,镇村地区的发展已步入新阶段。人口规模预测作为镇村发展与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却长期面临方法不清晰、模型单一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的发展特征,选取多元回归分析、发展潜力评价等办法,尝试构建镇村人口规模的分级预测模型。研究表明: (1)分级的预测方法在镇村地区具有较高适用性,把握镇域人口增长趋势的同时还能反映各行政村的发展潜力,分级的指标体系也能形成镇、村差异化的指引;(2)结合主客观赋权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能全面分析镇域人口的走势,通过指标的权重差异判别其对人口规模的影响;(3)潜力评价与分配的预测模型能衡量各村的各维度增长潜质,并在镇域人口规模的约束下形成合理的分配结果。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县域村镇人口再分布——基于莱芜案例的迁移视角诠释
陆希刚, 王德
2021, 39(12): 39-4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6
摘要:
对山东省莱芜市“五普”“六普”村居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表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地方城乡人口再分布具有高度空间极化特征,体现为普遍缓慢减少和局部剧烈增长共存;聚落类型较之地理类型具有更大的人口空间变化差异和影响,聚落类型的影响更多取决于制度政策因素,尤其是与行政地位有关的公共资源的配置。在县域聚落空间不断极化的背景下,村镇聚落的功能再定位需要进一步反思。
基于家庭视角的农业转移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余颖, 薛雅文, 刘青, 龚华
2021, 39(12): 49-5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7
摘要:
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针对现有农业转移人口居留意愿研究对居留分类较为笼统、大样本分析缺少家庭视角的问题,本研究借助2017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综合考虑家庭因素、介入因素、流入地因素和流出地因素的影响,研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转移人口短期居留、长期居留和定居三类不同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在家庭因素中,经济条件和儿童抚养需求是居留意愿的基础,家庭规模越大,越难以做出短期居留和定居决策;(2)介入因素方面,就近的梯度迁移更有利于长期居留和定居,迁移时间、城市规模差和家庭同住比的提升有助于长期居留和定居意愿提高;(3)流入地的城市规模、公共服务和社会融入都是定居的重要影响因素;(4)在流出地拥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等资产及家人留守倾向于阶段性居留。
基于在地文化视角的乡村空间统筹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广西省柳州市下陶村为例
韩健, 陈佑淋, 余珮珩, 汤琦, 陈奕云
2021, 39(12): 55-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8
摘要:
基于在地文化的视角开展乡村空间的统筹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广西省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乡村在地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瓶颈和障碍。围绕土地集约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文化融合等维度,重点探究了相应的空间统筹治理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在地文化的空间管控,划分“花卉苗木展示区”“农家风情聚集区”“九品香莲观赏区”“原始生态保护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区”等功能片区。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在地文化的空间统筹治理机制,合理科学地提出了空间管控的布局策略,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三生”视角下矿业村镇居民产业转型感知响应研究
王义方, 程琳琳
2021, 39(12): 64-7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09
摘要:
产业转型是矿业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而村镇居民作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对产业发展的感知情况更应得到关注。同时,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视角和方法上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研究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典型矿业村镇为研究区,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在“三生”视角下,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当地居民对产业转型感知的特点,探索产业转型相关感知因素的影响机制。问卷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产业转型感知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3.581,高于中间值3,表明当地居民对产业转型基本满意。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生活维度因素对于产业转型居民感知影响最大,生产和生态维度带来的影响较小,其中收入满意度、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是各个维度下影响最大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管理者对未来产业发展建设的决策提供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
赛会事件影响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以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
王璐, 范晓杰, 李霞
2021, 39(12): 72-7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10
摘要:
重大赛会事件会对周边区域产生持久影响。本文尝试从受冬奥影响的乡镇入手,探讨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处理好规划编制要求与冬奥发展诉求的关系。并以2022年冬奥会赛区之一的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总结冬奥影响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先确保生态空间质量、重视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及保护传承文化魅力等方面的编制思路转变,并结合规划实践,探索能有效服务于赛会事件所在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绿道网络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柞水县隐心谷生态小镇为例
李勤, 崔凯, 鄂天畅, 武仲豪
2021, 39(12): 80-88,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11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深入实施,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在城镇化旅游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实践,然而部分特色小镇的盲目建设给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本土文化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从生态资源保护和振兴乡村经济角度,以特色小镇绿道为载体,分类总结现状问题,提出在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微观尺度绿道网络中以“基础调研—要素选取—分层构建—系统重构—网络优化—产业共创”六步为技术路线的规划设计方法,并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隐心谷生态小镇绿道网络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探索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绿道网络联动规划的要素及方法,推动特色小镇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管理与治理
城乡融合背景下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刍议
王明田, 阿拉太
2021, 39(12): 89-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12
摘要:
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衔接点,既可为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提供载体,又可为市民下乡养老或创业提供平台。在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流动的政策背景下重新思考小城镇在城乡发展中的定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激活“新型小城镇”活力,可为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探索路径。
农户的“三变”改革参与意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S村为例
马振邦, 张沈圆
2021, 39(12): 95-102,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13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三变”改革被寄予厚望,但关注农户这一重要主体参与意愿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S村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了生计资本和风险感知对农户“三变”改革参与意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户对“三变”改革实际效果不够满意,超过50%的农户产生悔意,参与积极性大幅下降,生计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善,机会成本和信息风险高是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信息风险对农户的参股意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自然资本(耕地)存量越多,信息风险感知越强烈,农户后悔的概率就越大。一地“三变”改革成效如何,是具有高价值沉睡资源、转变原有生产—经营—市场条件、价值增值过程清晰稳定等要素联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多由市场来决定哪些地方、哪些产业条件成熟可以推行。集聚提升类村庄较城郊融合类和特色保护类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更需慎重评估可行性来稳妥推进。
我国乡村空间治理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黄晓芬, 白鸥, 朱铨
2021, 39(12): 103-1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14
摘要:
我国乡村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空间治理作为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乡村空间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乡村空间治理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与研究团队。结果显示:(1)国内乡村空间治理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但总文献量较少,对比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的背景而言,乡村空间治理研究呈现出“量”与“质”的不足。(2)乡村空间治理主体从单一的政府治理转向多元主体治理,治理客体从单一的乡村聚落空间向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三生空间”转变,治理手段也朝着数字化的趋势发展。通过文献计量与定性研读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内乡村空间治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空间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础的理论分析。
国际视野
国外集约紧凑用地布局规划策略对我国中小城市的启示
倪莉莉, 冯海超, 赵华
2021, 39(12): 111-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2.015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当下我国中小城市用地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认识新时期空间规划对城区用地布局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发展策略,从城市开发边界、蓝绿空间管控、道路交通布局、空间混合立体利用等方面进行用地布局优化,探索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集约紧凑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小城市城区用地布局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行业资讯
杂志动态
2021, 39(12): 119-120.
摘要: